|
|
|
熱病脈證并治——《傷寒雜病論》第八篇 |
熱之為病,有外至,有內(nèi)生。外至可移,內(nèi)有定處,不循經(jīng)序,舍于所合,與溫相似,根本異源,傳經(jīng)化熱,伏氣變溫,醫(yī)多不曉,認為一體,如此殺人,莫可窮極。為子條記,傳與后賢。 |
|
|
|
雜病例——《傷寒雜病論》第五篇 |
問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師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補之。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調(diào)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傷腎,腎氣微弱,則水不行;水不行,則心火氣盛,心火氣盛則傷肺;肺被傷,則金氣不行;金氣不行,則肝氣盛,肝必自愈。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肝虛則用此法,實則不可用之。經(jīng)曰:勿虛虛,勿實實,補不足,損有余,是其義也。余臟準此。 |
|
|
|
六氣主客——《傷寒雜病論》第三篇 |
問曰:六氣主客何以別之?師曰:厥陰生少陰,少陰生少陽,少陽生太陰,太陰生陽明陽明生太陽,太陽復生厥陰,周而復始,久久不變,年復一年,此名主氣;厥陰生少陰,少陰生太陰,太陰生少陽,少陽生陽明,陽明生太陽,復生厥陰,周而復始,此名客氣。 |
|
|
|
辨脈法——《傷寒雜病論》第二篇 |
問曰:脈有陰陽,何謂也?師曰:凡脈大、浮、數(shù)、動、滑,此名陽也;凡脈沉、澀、遲、弦、微,此名陰也,凡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 |
|
|
|
平脈法——《傷寒雜病論》第一篇 |
問曰:脈何以知氣血臟腑之診也?師曰:脈乃氣血先見,氣血有盛衰,臟腑有偏勝。氣血俱盛,脈陰陽俱盛;氣血俱衰,脈陰陽俱衰。氣獨勝者,則脈強;血獨盛者,則脈滑;氣偏衰者,則脈微;血偏衰者,則脈澀;氣血和者,則脈緩;氣血平者,則脈平;氣血亂者,則脈亂;氣血脫者,則脈絕;陽迫氣血,則脈數(shù);陰阻氣血,則脈遲;若感于邪,氣血擾動,脈隨變化,變化無窮,氣血使之;病變百端,本原別之;欲知病源,當憑脈變;欲知病變,先揣其本,本之不齊,在人體躬,相體以診,病無遁情。 |
|
|
|
傷寒雜病論序(桂林左德序) |
余聞吾師張紹祖先生之言曰:“吾家傷寒一書,相傳共有一十三稿,每成一稿,傳抄殆遍城邑,茲所存者為第十二稿,余者或為族人所秘,或付劫灰,不外是矣;叔和所得相傳為第七次稿,與吾所臟者較,其間闕如固多,編次亦不相類,或為叔和所篡亂,或疑為宋人所增刪,聚訟紛如,各執(zhí)其說;然考晉時尚無刊本,猶是傳抄,唐末宋初始易傳抄為刊刻,遂稱易簡,以此言之,則坊間所刊者,不但非漢時之原稿,恐亦非叔和之原稿也。”余聆訓之下,始亦疑之,及讀至傷寒例一卷,見其于可汗不可汗,可吐不可吐,可下不可下法,盡載其中,于六經(jīng)已具之條為并不重引,法律謹嚴,始知坊間所刻之辨可汗不可汗,可吐不可吐,可下不可下,以及發(fā)汗 吐下后各卷,蓋后人以讀書之法,錯雜其間,而未計及編書之法固不如是也,不然孔氏之徒,問仁者眾,問政者繁,何不各類其類,而憚煩若此耶!吾師諱學正,自言為仲氏四十六世孫,自晉以后遷徙不一,其高祖復初公,自嶺南復遷原籍,寄居光州,遂聚族焉。 |
|
|
|
解表藥的藥理作用參考 |
1.發(fā)汗解熱作用。如麻黃、桂枝、荊芥、防風、白芷、生姜、薄荷、菊花、柴胡等大多數(shù)解表藥均具有發(fā)汗解熱作用。這種作用是通過調(diào)節(jié)體溫中樞而實現(xiàn)的。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