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五禁——《黃帝內經·靈樞》第六十一篇 |
黃帝問于岐伯曰:余聞刺有五禁,何謂五禁?岐伯曰:禁其不可刺也。黃帝曰:余聞刺有五奪。岐伯曰:無瀉其不可奪者也。黃帝曰:余聞刺有五過。岐伯曰:補瀉無過其度。黃帝曰:余聞刺有五逆。岐伯曰:病與脈相逆,命曰五逆。黃帝曰:余聞刺有九宜。岐伯曰:明知九針之論,是謂九誼。 |
|
|
|
玉版——《黃帝內經·靈樞》第六十篇 |
黃帝曰:余以小針為細物也,夫子乃言上合之于天,下合之于地,中合之于人,余以為過針之意矣,愿聞其故。岐伯曰:何物大于天乎?夫大于針者,惟五兵者焉,死之備也,非生之具。且夫人者,天地之鎮(zhèn)也,其不可不參乎?夫治民者,亦唯針焉。夫針之與五兵,其孰小乎? |
|
|
|
賊風——《黃帝內經·靈樞》第五十八篇 |
黃帝曰:夫子言賊風邪氣傷人也,令人病焉,今有其不離屏蔽,不出室穴之中,卒然病者,非不離賊風邪氣,其故何也?岐伯曰:此皆嘗有所傷于濕氣,藏于血脈之中,分肉之間,久留而不去。若有所墮墜,惡血在內而不去,卒然喜怒不節(jié),飲食不適,寒溫不時,腠理閉而不通。其開而遇風寒,則血氣凝結,與故邪相襲,則為寒痹。其有熱則汗出,汗出則受風,雖不遇賊風邪氣,必有因加而發(fā)焉。 |
|
|
|
水脹——《黃帝內經·靈樞》第五十七篇 |
黃帝問于岐伯曰:水與膚脹、鼓脹、腸覃、石瘕、石水,何以別之?岐伯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腫,如新臥起之狀,其頸脈動,時咳,陰股間寒,足脛腫,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隨手而起,如裹水之狀,此其候也。 |
|
|
|
五味——《黃帝內經·靈樞》第五十六篇 |
黃帝曰:愿聞谷氣有五味,其入五臟,分別奈何?伯高曰:胃者,五臟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臟六腑,皆稟氣于胃。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腎。谷氣津液已行,營衛(wèi)大通,乃化糟粕,以次傳下。 |
|
|
|
逆順——《黃帝內經·靈樞》第五十五篇 |
黃帝問于伯高曰:余聞氣有逆順,脈有盛衰,刺有大約,可得聞乎?伯高曰:氣之逆順者,所以應天地陰陽四時五行也;脈之盛衰者,所以候血氣之虛實有余不足;刺之大約者,必明知病之可刺,與其未可刺,與其已不可刺也。 |
|
|
|
論痛——《黃帝內經·靈樞》第五十三篇 |
黃帝問于少俞曰:筋骨之強弱,肌肉之堅脆,皮膚之厚薄,腠理之疏密,各不同,其于針石火焫之痛何如?腸胃之厚薄堅脆亦不等,其于毒藥何如?愿盡聞之。少俞曰:人之骨強、筋弱、肉緩、皮膚厚者,耐痛,其于針石之痛火焫亦然。 |
|
|
|
衛(wèi)氣——《黃帝內經·靈樞》第五十二篇 |
黃帝曰:五臟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其氣內干五臟,而外絡肢節(jié)。其浮氣之不循經者,為衛(wèi)氣;其精氣之行于經者,為營氣。陰陽相隨,外內相貫,如環(huán)之無端。亭亭淳淳乎,孰能竊之。然其分別陰陽,皆有標本虛實所離之處。能別陰陽十二經者,知病之所生;候虛實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知六腑之氣街者,能知解結契紹于門戶;能知虛石之堅軟者,知補瀉之所在;能知六經標本者,可以無惑于天下。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