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龍?zhí)偾幸簧ù苏聊旧咸僖,斷以吹氣從中貫度者好?/div>
上一物,以水四升,煮取八合為一服,一劑不止,更至一劑,良驗(yàn),或宿食不消霍亂或干霍亂,或吐痢不止,或不吐痢,并悉療之。(出第三卷中)
千金霍亂轉(zhuǎn)筋入腹,不可奈何方。
極咸作鹽湯于糟中暖漬方,則瘥。(短劇集驗(yàn)同)
又方:以醋煮青布 腳膝,冷復(fù)易之。(備急文仲崔氏短劇集驗(yàn)救急同)
又方:蓼一把,去兩頭,以水二升,煮取一升,頓服。(一方云梨葉文仲短劇備急同并出第二十卷中)
救急霍亂腳轉(zhuǎn)筋絕四肢已冷強(qiáng),氣絕,心上微暖者,猶可救之方。
取朱砂二兩熟研,蠟三兩和之為丸,待冷著火籠中,如熏衣被,濃覆勿令煙泄,兼床下著火,令腹微暖,徹良久當(dāng)汗,則漸氣通便活。忌生血物。(出第一卷中)
必效主霍亂腳轉(zhuǎn)筋及入腹方。
以手拗所患腳大拇指,灸當(dāng)腳心下急筋上七壯。
又方:木瓜子根皮合煮湯,服之。(并出第三卷中)
肘后療霍亂先腹痛者法。
灸臍上十四壯,名太倉(cāng),在心厭下四寸,更度之。(千金備急崔氏古今錄驗(yàn)并同通按銅人經(jīng)中管一名太倉(cāng)在臍上四寸胃募也)又療先洞下者法。
灸臍邊二寸,男左女右十四壯,甚者至三十四十壯,名大腸募也。(千金備急崔氏古今錄驗(yàn)同)又療轉(zhuǎn)筋者法。
灸腳心下名涌泉。
又灸當(dāng)足大拇指聚筋上六七壯,神驗(yàn)。
又灸足大指下約中一壯。(千金及翼同)又療轉(zhuǎn)筋入腹痛者法。
令四人捉手足,灸臍左二寸十四壯。
又灸股中大筋上去陰一寸。
又療苦 方法。
灸手腕第一約理中七壯,名心主,當(dāng)中指。
又療下痢不止者法。
灸足大指本節(jié)內(nèi)側(cè)一寸白肉際,左右七壯,名大都。(千金同通按銅人經(jīng)大都二穴在足大指本節(jié)后陷中)又療吐且下痢者法。
灸兩乳邊連黑外,近腋白肉際,各七壯,可至二七壯。
又療苦煩悶急滿法。
灸心厭下三寸七壯,名胃管。(文仲同)又法以鹽納臍中,灸上二七壯。(文仲千金翼同)又療苦繞臍痛急者法。
灸臍下三寸三七壯,名關(guān)元良。(文仲同)又療先吐者方。
灸心下一寸十四壯,又并療下痢不止,上氣,灸五十壯,名巨闕,正心厭尖頭下一寸是也。(千金翼文仲崔氏備急同通按銅人經(jīng)巨闕在鳩尾下一寸心之募也)又療霍亂神秘起死灸法。
以物橫度病患口中,屈之從心鳩尾度以下灸度下頭五壯,橫度左右,復(fù)灸五壯,此三處并當(dāng)先灸中央畢,更橫度左右也,又灸脊上以物圍令正當(dāng)心厭,又夾脊右上一寸各七壯,是腹背各灸三處。(崔氏文仲同)又華佗療霍亂已死,上屋喚魂者,又以諸療皆至,而猶不瘥者法。
捧病患覆臥之,伸臂對(duì)以繩度兩肘尖頭,依繩下夾背脊大骨空中,去脊各一寸,灸之百壯,無(wú)不活者,所謂灸肘椎空,囊歸,已試數(shù)百人,皆灸畢即起坐,佗以此術(shù)傳其子孫,世世皆秘之不傳。(千金崔氏備急同并出第一卷中)
千金凡得霍亂,灸之或時(shí)雖未立瘥,終無(wú)死憂,不可逆灸或但先腹痛,或先下后吐,當(dāng)隨病灸之。
又療霍亂灸法。
灸谷門穴,在臍旁二寸,男左女右,一名大腸募,灸二七壯,不止,又灸如前數(shù)。(通按甲乙針經(jīng)天樞一名長(zhǎng) 一名谷門夾臍兩旁各二寸陷者中)又療吐下不禁兩手三陰三陽(yáng)脈俱疾數(shù)者法。
灸心厭骨下三寸,又灸臍下三寸,各六七十壯。
又療干嘔者法。
灸間使穴,在手掌后三寸兩筋間,左右各灸七壯,不瘥,更灸如前數(shù)。(翼文仲肘后同)又療手足逆冷者法。
灸三陰交穴,在足內(nèi)踝直上三寸廉骨際陷中,左右七壯,不瘥,更灸如前數(shù)。(肘后古今錄驗(yàn)同)又療轉(zhuǎn)筋不止者法。
灸足踵聚筋上白肉際七壯,立愈。
又療走哺轉(zhuǎn)筋者法。
灸踝白肉際,左右各二十一壯,又灸小腹下橫骨中央,隨年壯。
又療轉(zhuǎn)筋四厥者法。
灸兩乳根黑際各一壯。
又療轉(zhuǎn)筋在兩脅及胸中法。
灸手掌白肉際七壯,又灸膻中中府巨關(guān)胃管尺澤以上,并療筋拘頭足攣急皆愈。
又療轉(zhuǎn)筋不止者法。
若是男子,手挽其陰牽之,女子挽其乳,逐左右邊。
又療轉(zhuǎn)筋欲死者方。
令四人手持足,灸臍上一寸十四壯,自不動(dòng),勿復(fù)持之。
又療霍亂泄痢所傷煩欲死者方。
灸慈宮各二十壯,慈宮在橫骨兩邊各二寸半,橫骨在臍下橫門骨是也。(并出第二十卷中通按甲乙針經(jīng)衡門一名慈宮上去大橫五寸在橫骨兩端約中動(dòng)脈是)救急療霍亂心腹痛脹吐痢,煩悶不止則宜灸之方。
令病患覆臥,伸兩臂膊,著身則以小繩正當(dāng)兩肘骨尖頭,從背上量度,當(dāng)脊骨中央繩下點(diǎn)之,去度,又取繩量病患口,至兩吻截?cái),便中折之,則以度向所點(diǎn)背下兩邊,各依度長(zhǎng)短點(diǎn)之,三處一時(shí)下火,灸絕便定神驗(yàn),艾炷大稍加也。
又療霍亂轉(zhuǎn)筋不止,漸欲入腹凡轉(zhuǎn)筋能殺人,起死之法。無(wú)過(guò)于灸,灸法唯三處要穴第一承筋穴,在 股下際取穴法。
以繩從腳心下,度至腳踵便截?cái)喽,則回此度,從腳踵縱量向上盡度頭,當(dāng) 下際宛宛中是穴,灸三七壯,則定。
又不止則灸涌泉,在足心下,當(dāng)足大指中節(jié)后一寸半,正當(dāng)大筋上是穴,又灸足跟后黑白肉交際當(dāng)中央,此三處要穴,灸之不過(guò)二三七壯,必定。(并出第一卷中)
刪繁論曰∶夫三焦者,一名三關(guān)也,上焦名三管,反射中焦名霍亂。下焦名走哺,合而為一,有名無(wú)形,主五臟六腑往還神道,周身貫體,可聞不可見(jiàn),和利精氣決通水道息氣脾胃之間,不可不知也,凡上焦三管反射者,通三焦名中清之腑也,別號(hào)玉海水道出屬膀胱合者雖合而不同,上中下三焦同號(hào)為孤之腑也,而營(yíng)出中焦,衛(wèi)出上焦。(營(yíng)者是絡(luò)脈之氣道衛(wèi)者是經(jīng)脈之氣道也)上焦如霧,(霧者霏霏起上也)起于胃上管并咽以上,貫膈布胸中,走腋,循足太陰之分而行還注手陽(yáng)明,上至舌,下注足陽(yáng)明,常以營(yíng)衛(wèi)俱行于陽(yáng)二十五度,行陰亦二十五度為一周,日夜五十周身,周而復(fù)始,大會(huì)于手太陰,手少陽(yáng)也,主心肺之病,內(nèi)而不出,人有熱則飲食下胃,其氣未定,汗則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手,皆不循衛(wèi)氣之道而出,蓋外傷于風(fēng)內(nèi)開(kāi)腠理,毛蒸理泄,衛(wèi)氣走之,故不得循其道,此氣剽悍滑疾,見(jiàn)開(kāi)而出,故不得其道,名曰∶漏泄。其病則肘掌痛,食先吐而后下,氣不續(xù)胸膈間厭悶,所以飲食先吐而后下也,寒則精神不守,泄下便利,語(yǔ)聲不出,若實(shí)則上絕于心若虛則引氣于肺。(出第四卷中千金同)千金論曰∶三焦病者腹脹氣滿,少腹尤堅(jiān),不得小便窘急,溢則為水,留則為脹,候在足太陽(yáng)之外,大絡(luò)在太陽(yáng)少陽(yáng)之間,亦見(jiàn)于脈,取委陽(yáng)少腹病腫痛,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約取太陽(yáng)大絡(luò),視其結(jié)脈,與厥陰小絡(luò)結(jié)而血者,三焦脹者,氣滿在皮膚,殼殼然而不堅(jiān)手少陽(yáng)之脈,是動(dòng)則病耳聾, ,嗌腫喉痹是主氣所生病者,汗出,目銳 痛,頰痛,耳后肩 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為此諸病。寒則留之,熱則疾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jīng)取之盛者人迎一倍于寸口虛者人迎反小于寸口。(出第二十卷中)
刪繁療上焦實(shí)熱,飲食下胃,其氣未定,汗出面背身中皆熱,名曰漏氣,通脈瀉熱,澤瀉湯方。
澤瀉(二兩) 生地骨皮(五兩) 甘草(一兩炙) 半夏(二兩洗) 石膏(八兩) 柴胡(三兩) 茯苓(三兩) 生姜(三兩) 竹葉(切五合) 人參(二兩) 桂心(一兩)心(一升)
上十二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忌海藻菘菜羊肉餳醋生蔥。(千金同)又療上焦熱,腹?jié)M而不欲食,或食先吐而后下肘脅攣痛,麥門冬理中湯方。
生麥門冬(一升) 生姜(四兩) 白術(shù)(五兩) 甘草(二兩炙) 人參(三兩) 茯苓(二兩) 橘皮(三兩) 竹茹(一升) 生姜根(一升) 心(五合) 葳蕤(三兩)廩粟(一升)
上十二味切,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忌海藻菘菜大醋桃李雀肉等。(千金同)又療上焦氣不續(xù),胸膈間厭悶,所以飲食先吐而后下,半夏理中續(xù)膈破寒湯方。
半夏(半升制) 生姜(四兩) 麻黃(三兩去節(jié)) 前胡(三兩) 澤瀉(三兩) 竹葉(一升)細(xì)辛(三兩) 枳實(shí)(三兩炙) 杏仁(三兩去皮尖)
上九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忌羊肉餳生菜等物。
又療上焦熱,牽肘攣心痛,喘咳短氣,動(dòng)而好唾潤(rùn)肺止心痛大棗湯方。
大棗(三十枚) 杏仁(三兩去皮尖) 人參(三兩) 紫菀(二兩) 葳蕤(三兩) 麥門冬(三兩去心) 百部(三兩) 通草(三兩) 石膏(八兩) 五味子(一兩) 羊腎(三枚去膏) 麻黃(三兩去節(jié))
上十二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二升五合,去滓,下蜜三合,生姜汁三合,淡竹瀝三合,更上火煎取三升,分三服。
又療上焦虛寒,精神不守,泄下便利,語(yǔ)聲不出,茯苓安心湯方。
茯苓(三兩) 人參(三兩) 干姜(三兩) 桂心(一兩) 遠(yuǎn)志皮(三兩) 甘草(二兩炙)
上六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忌生蔥醋物海藻菘菜等物。
又療上焦虛寒,腸鳴下利,心下痞堅(jiān),半夏瀉心湯方。
半夏(五兩洗) 黃芩(三兩) 甘草(三兩炙) 人參(三兩) 干姜(三兩) 黃連(一兩) 桂心(三兩)
上七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忌海藻菘菜餳羊肉生蔥豬肉冷水。(此仲景半夏瀉心湯方本無(wú)桂心有大棗十二枚出第四卷中)
千金療上焦虛寒,短氣語(yǔ)聲不出,黃 理中湯方。
黃 (二兩) 桂心(二兩) 丹參(四兩一作人參) 桔梗(三兩) 干姜(三兩) 五味子(三兩) 茯苓(三兩) 甘草(三兩炙) 杏仁(四兩去皮尖) 芎 (二兩)
上十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絞去滓,溫分三服。忌海藻菘菜豬肉生蔥大醋。(刪繁同)又療上焦冷,下痢,腹內(nèi)不安,食好注下,黃連丸方。
黃連(八兩) 干姜(四兩) 櫸皮(三兩) 烏梅肉(八兩) 附子(四兩炮) 桂心(一兩)芎(三兩) 黃柏(三兩) 阿膠(四兩炙)
上九味末之,白蜜和為丸,如梧子大,飲下二十丸,加至三十丸。忌豬肉冷水生蔥等。
(刪繁同)又療上焦閉塞干嘔,嘔而不出,熱少冷多,好吐白沫清涎吞酸,濃樸湯方。
濃樸(四兩炙) 吳茱萸(五合) 人參(三兩) 茯苓(四兩) 桔梗(三兩) 生姜(八兩)玄參(三兩) 芎 (四兩) 白術(shù)(四兩) 附子(三兩) 橘皮(三兩去赤脈)
上十一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絞去滓,分三服。忌豬肉桃李雀肉大醋。(刪繁同出第二十卷中)
刪繁論曰∶中焦如漚,(漚者在胃中如漚也)起于胃中管,在上焦之后此受氣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脈,乃化而為血,奉以生身,莫貴于此,故獨(dú)得行于經(jīng)隧,名曰營(yíng)氣,主足陽(yáng)明,陽(yáng)明別號(hào)曰豐隆,在外踝上,去踝八寸,別走太陰絡(luò)諸經(jīng)之脈,上下絡(luò)太倉(cāng),主熱五谷,不吐不下,實(shí)則生熱,熱則閉塞不通,上下隔絕,虛則生寒,寒則洞泄便痢霍亂,主脾胃之病,夫血與氣異形而同類,衛(wèi)是精氣,營(yíng)是神氣,故血與氣異形而同類焉,奪血無(wú)汗,(此是神氣)奪汗無(wú)血,(此是精氣)故人有一死而無(wú)再生也。猶精神之氣隔絕也。
若虛則補(bǔ)于胃,實(shí)則又療中焦實(shí)熱閉塞,上下不通,隔絕關(guān)格,不吐不下,腹?jié)M彭彭,喘急,大黃瀉熱,開(kāi)關(guān)格通隔絕湯方。
大黃(三兩切別漬) 黃芩(三兩) 澤瀉(三兩) 升麻(三兩) 羚羊角(四兩) 梔子仁(四兩) 生地黃汁(一升) 玄參(八兩) 芒硝(三兩)
上九味切,以水七升,先煮七味,取二升三合,下大黃更煎數(shù)沸,絞去滓,下消,分三服。忌蕪荑。(千金同)千金療中焦熱,水谷下痢,藍(lán)青丸方。
藍(lán)青汁(三升) 黃連(八兩) 黃柏(四兩) 白術(shù)(三兩) 地榆(二兩) 地膚子(二兩) 阿膠(五分炙) 烏梅肉(三兩)
上八味下篩,用藍(lán)汁和微火上煎,為丸如杏仁大,飲服三丸,日再,七月七日合之良,當(dāng)并手丸之。忌豬肉冷水桃李雀肉等。
又療中焦虛寒,四肢不可舉動(dòng),多汗洞痢方。
灸大橫隨年壯大橫俠臍旁行相去兩邊各兩寸五分(刪繁同出第二七卷中)
刪繁論曰∶下焦如瀆,(瀆者如溝水決泄也)起胃下管,別回腸,注于膀胱而滲入焉,故水谷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腸,主足陽(yáng)明,灌滲津液,合膀胱主出不主入,別于清濁,主肝腎之病也,若實(shí)則大小便不通利,氣逆不續(xù),吐嘔不禁,故曰走哺,若虛則大小便不止,津液氣絕,人飲酒亦入胃,谷未熟而小便獨(dú)先下者,何也,蓋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氣悍以滑,故后谷入而先谷出也,所以熱則瀉于肝,寒則補(bǔ)于腎。(千金同)又療下焦熱,大小便俱不通,柴胡通塞湯方。
柴胡(三兩) 黃芩(三兩) 橘皮(三兩) 澤瀉(三兩) 梔子仁(四兩) 石膏(六兩) 羚羊角(三兩炙) 生地黃(一升) 芒硝(三兩) 香豉(一升)
上十味切,以水一斗,煮九味,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三服。忌蕪荑。(千金同)又療下焦熱,氣逆不續(xù),吐嘔不禁,名曰走哺,止嘔人參湯方。
人參 生蘆根 梔子仁 葳蕤 黃芩 知母 茯苓(各三兩) 白術(shù)(四兩) 石膏(八兩)
上十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忌桃李雀肉醋等。(千金同)又療走哺不止,或嘔噎,熱氣沖心滿悶,香豉湯方。
香豉(一升) 生地黃(一升) 白術(shù)(三兩) 甘草(二兩炙) 竹葉(一升) 石膏(八兩)茯苓(三兩) 蔥白(一升)
上八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分三服,須利下,如芒硝三兩。忌蕪荑海藻菘菜桃李雀肉酢物等。
又療下焦熱,毒痢血如鵝鴨肝不止,升麻湯方。
升麻(三兩) 犀角(三兩屑) 地榆(四兩炙) 絳草(三兩) 荷根(四兩) 黃芩(三兩) 芭蕉根(切一升) 桔梗(三兩) 梔子仁(三七枚)
上九物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忌豬肉。(出第四卷中)
千金療下焦熱,或痢下膿血,煩悶恍惚,赤石脂湯方。
赤石脂(八兩) 烏梅肉(二十枚) 梔子仁(十四枚) 白術(shù)(三兩) 干姜(二兩)廩米(一升) 升麻(三兩)
上七味切,以水一斗,煮米取熟,去米取七升,下諸藥,煮取二升五合,去滓,分三服。
忌桃李雀肉等。(刪繁同)又療下焦熱,毒痢魚腦,雜痢鮮血,臍下少腹絞痛不可忍,欲痢不出,香豉湯方。
香豉(一升) 梔子(四兩) 薤白(一升) 黃連(三兩) 黃柏(三兩) 黃芩(四兩) 地榆(四兩炙) 白術(shù)(三兩) 茜根(三兩)
上九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忌豬肉冷水桃李雀肉等。(刪繁同出第二十卷中)
刪繁療下焦虛寒,大便洞泄不止,柏皮湯止痢方。
黃柏(三兩) 黃連(五兩) 人參(三兩) 茯苓(四兩) 濃樸(四兩炙) 艾葉(一升) 地榆(三兩炙) 櫸皮(四兩炙) 阿膠(三兩)
上九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下膠,煎取二升,分三服。忌豬肉冷水醋等。
(千金同)又療下焦虛寒,津液不止氣欲絕。人參續(xù)氣湯方。
人參 橘皮(去赤脈) 茯苓 烏梅皮 麥門冬(去心) 黃 芎 干姜(各三兩)白術(shù)(四兩) 濃樸(四兩炙) 桂心(二兩) 吳茱萸(三合)
上十二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忌桃李雀肉生蔥醋物。(千金同)又療下焦虛寒損,腹中瘀血令人喜忘,不欲聞人聲,胸中氣塞而短氣茯苓丸方。
茯苓(八分) 甘草(七分炙) 杏仁(五十枚) 人參(七分) 濃樸(五分炙) 干姜(七分) 黃 (六分) 桂心(四分) 當(dāng)歸(八分) 芎 (五分) 干地黃(八分)
上十一味搗篩,下蜜和為丸如梧子,初服二十丸,加至三十丸,日再服,清白飲進(jìn)之。
忌海藻菘菜生蔥酢物蕪荑等。
又療下焦虛寒損,或先見(jiàn)血后便轉(zhuǎn),此為近血或利不利,伏龍肝湯方。
伏龍肝(五合) 甘草(二兩炙) 干姜(二兩) 黃柏(五兩) 黃芩(二兩) 牛膝根(二兩)
上九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下阿膠更煎,取膠烊,下發(fā)屑,分三服。忌海藻菘菜。(千金并翼有干地黃五兩無(wú)黃柏千金并翼同出第四卷中)
千金療下焦虛寒損,或先便轉(zhuǎn)后見(jiàn)血,此為遠(yuǎn)血或利下,或不利,好因勞冷而發(fā),續(xù)斷止利湯方。
續(xù)斷(三兩) 當(dāng)歸(三兩) 干姜(四兩) 蒲黃(三分) 桂心(二兩) 甘草(二兩炙) 干地黃(四兩) 阿膠(二兩)
上八味,以水九升,煮六味取三升五合,去滓,下阿膠更煎,取膠烊盡,下蒲黃,分三服。忌海藻菘菜生蔥蕪荑。
又療三焦虛損,或上下發(fā)泄吐唾血,皆從三焦因起,或熱損發(fā),或虛寒損發(fā),或因勞發(fā),或因酒發(fā),當(dāng)歸湯方。
當(dāng)歸(三兩) 白芍藥(四兩) 羚羊角(三兩炙) 伏龍肝(一丸) 黃芩(二兩) 干地黃(二兩) 白術(shù)(四兩) 青竹皮(一升) 柏枝(三兩炙) 小薊(三兩) 阿膠(三兩炙)干姜(二兩) 甘草(二兩) 蒲黃(五合) 亂發(fā)(一丸燒灰)
上十五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十二味,取三升五合,去滓,下阿膠,煎取膠烊,下發(fā)灰,蒲黃,分三服。忌海藻菘菜蕪荑桃李雀肉等。(刪繁同并出第二十卷中)
許仁則云,此病有兩種一名干霍,一名濕霍,干霍死者多,濕霍死者少,俱繇飲食不節(jié),將息失宜,干霍之狀,。心腹脹滿,攪刺疼痛,煩悶不可忍,手足逆冷甚者流汗如水,大小便不通,求吐不出,求痢不下,須臾不救,便有性命之慮,濕霍之狀,心腹亦攪痛,諸候有與干同,但吐痢無(wú)限,此病始得,有與天行相似者,亦令頭痛,骨肉酸楚,手足逆冷,四體發(fā)熱,干霍大小便不通,煩冤欲死,宜急與巴豆等三味丸服之,服取快利方。
巴豆(一百枚熬去心皮) 干姜(三兩崔氏以芒硝五兩代與千金同) 大黃(五兩)右藥先搗干姜大黃為散,后別搗巴豆如膏,和前二味同搗令調(diào),細(xì)細(xì)下蜜丸,以飲下,初服三丸,如梧子大,服訖,數(shù) 肚,令轉(zhuǎn)動(dòng)速下利,良久不覺(jué),則以熱飲投之,又良久不利,更服一丸,須臾當(dāng)利,利后好將息食飲寒溫。以意取適,如渴者煮漿水粥少少啜之。忌野豬肉蘆筍等物。(張文仲處)又療濕霍亂吐痢無(wú)限,宜合高良姜等三味飲子服之方
高良姜(二兩) 豆蔻子(十二枚) 桂心(二兩)右藥切,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去滓,細(xì)細(xì)啜之,亦有于此方加干姜人參二物。忌生蔥又木瓜桂心二物飲之方。
木瓜(一枝濕干并得) 桂心(二兩)右藥以水二升,煮取七合,去滓,細(xì)細(xì)飲之,亦有豆蔻子代桂心者,亦有單煮,木瓜汁飲之。忌生蔥。(吳升同出第一卷中)
短劇療霍亂嘔 ,氣厥不得喘息,豉湯方。
豉(一升) 半夏(一兩洗) 生姜(二兩) 人參(一兩) 柴胡(一兩) 甘草(一兩炙)
上六物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溫服七合。忌羊肉餳海藻菘菜等。(千金有桂心一兩)又療卒道中得霍亂,無(wú)有方藥,氣息危急醫(yī)視舍去,皆云必死,療之方。
蘆蓬HT 一大把,煮令味濃,頓服二升則瘥,已用有效,食中魚蟹毒者,服之尤良。(“蘆蓬 ”HT 蘆花是也備急集驗(yàn)文仲范汪同并出第四卷中)
刪繁療霍亂食不消,腸鳴腹痛,熱不止,桔梗湯方。
桔梗(四兩) 白術(shù)(五兩) 干姜(三兩) 茯苓(三兩) 倉(cāng)米(一升)
上五物切,以水八升,煮倉(cāng)米熟,去米將汁煮藥,取二升,絞去滓,分服。忌桃李雀肉豬肉大酢。
近效訶黎勒散,療一切風(fēng)氣痰冷,霍亂食不消,大便澀方。
取訶黎勒三顆搗取皮,和酒頓服,三五度則瘥。
病源干嘔者,胃氣逆故也,但嘔而欲吐,吐而無(wú)所出故謂之干嘔也。(出第二十一卷中)
廣濟(jì)療卒干嘔不息方。
破雞子去白,吞中黃數(shù)枚則愈。(肘后備急張文仲同)
又方:生葛根絞取汁,服一升。
又方:甘蔗汁溫,令熱服一升,日三服。(一云甘草汁張文仲同并出第三卷中)
集驗(yàn)療病患干嘔方。
取羊乳汁飲一杯。(千金同)又療吐逆干嘔,生姜湯方。
生姜(四兩) 澤瀉(三兩) 桂心(二兩) 橘皮(三兩) 甘草(二兩) 茯苓(四兩) 人參(一兩) 大黃(四兩)
上八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服五合,日三。忌海藻菘菜醋物生蔥。(并出第四卷中)崔氏療患嘔,人參湯方。
人參(一兩) 胡麻仁(八合灼令香) 橘皮(二兩) 枇杷葉(半斤拭毛蜜炙)
上四味切,以水一斗,煮枇杷葉取五升汁,納人參等三種,煎取三升,稍稍飲之。(徐王張文仲千金同出第三卷中)
病源嘔噦之病者,由脾胃有邪,谷氣不消所為也,胃受邪氣逆則嘔,脾受邪,脾脹氣逆,遇冷折之,氣逆不通則噦也。(出第二十一卷)廣濟(jì)療嘔噦不止,橘皮湯方。
橘皮(一升) 生姜(八兩) 甘草(二兩炙) 枇杷葉(四兩拭毛蜜炙)
上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五合,絞去滓,分溫三服,每服相去如人行六七里。忌海藻菘菜。(出第一卷中)
肘后療嘔噦方。
生 藤斷之,當(dāng)汁出器承,取飲一升,生葛藤尤佳。
又方:枇杷葉一斤,拭毛蜜炙,水一斗,煮取三升,分再服。(備急同出第一卷中)
必效療嘔噦方。
取蘆根五兩切,以水五升,煮取三升,頓服,兼以童子小便一兩合,不過(guò)三服則瘥。(出第二卷中)
病源脾胃俱虛,受于風(fēng)邪,故令新谷入胃,不能傳化,故谷之氣,與新谷相干,胃氣則逆,胃逆則脾脹,脾脹則氣逆因遇冷折之則噦也,右手關(guān)上脈沉而虛者,病善噦也。(出第二十一卷中)
肘后療卒 不止方。
痛抓眉中央閉氣也。
又方:以物刺鼻中,若以少許皂莢屑納鼻中,令嚏則瘥。
又方:但閉氣抑引之。
又方:好豉二升煮取汁,服之。(千金同)
又方:粢米粉二升,井花水服之。(并出第三卷中)
集驗(yàn)療卒噦方。
枳實(shí)三枚炙去核 咀之,以三家乳一升,以羊脂五兩,煎枳實(shí)令沸,復(fù)納乳令沸,去滓,含咽之。(范汪同出第六卷中)
張文仲陶氏 方。
飲新汲井水?dāng)?shù)升佳。(肘后備急千金同出第六卷中)
病源嘔吐者,皆由脾胃虛弱,受于風(fēng)邪所為也,若風(fēng)邪在胃則嘔,膈間有停飲,胃內(nèi)有久寒,則嘔而吐,其狀長(zhǎng)大息,心里淡淡然,或煩滿而大便難,或溏泄,并其候,
養(yǎng)生方云,八月勿食姜,一云被霜瓜,向冬發(fā)寒熱及溫病,食欲吐,或心中停飲不消,或?yàn)榉次,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bǔ)養(yǎng)宣導(dǎo),令附于后,養(yǎng)生方導(dǎo)引法云,正坐兩手向后捉腕,反向拓席,盡勢(shì)使腹弦,弦上下七,左右換手亦然,除腹肚冷風(fēng)宿氣,或胃口冷食飲進(jìn)退吐逆不下,又云,偃臥展兩脛兩手,左右蹺兩足踵,以鼻納氣自極七息,除腹中病食苦嘔,又云坐直舒兩足,以兩手挽兩足,自極十二通,愈腸胃不能受食吐逆,以兩手直義兩腳底,兩腳痛舒,以頭抵膝上,自極十二通,愈腸胃不能受食吐逆。(出第二十一卷中)
仲景傷寒論,嘔吐病在膈上,后必思水者,急與之思水,與豬苓散方。
豬苓(去皮) 茯苓 白術(shù)
上三味,各等分搗篩,飲汁和服方寸匕,日三服,欲飲水者極與之,本虛與水則噦,攻其熱亦噦。忌桃李雀肉醋物。(千金同出第十六卷中)
必效小麥湯,主嘔吐不止方。
小麥(一升洗) 人參(四兩) 青竹茹(二兩半) 茯苓(三兩) 濃樸(四兩炙) 甘草(一兩炙) 生姜(汁三合)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忌海藻菘菜酢。(千金同)又凡服湯嘔逆不入腹者方。
先單煮炙甘草三小兩,以水三升,煮取二升,服之得吐,但更服不吐,益好,消息定然后服余湯,則流利更不吐也。忌海藻菘菜。(千金同并出第二卷中)
延年人參飲,主吐方。
人參(一兩) 橘皮(三兩) 生姜(一兩)
上三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溫三服。(出第六卷中)
又麥門冬飲,主風(fēng)邪熱氣沖心,心悶短氣,吐不下食方。
麥門冬(二兩去心) 人參(一兩) 橘皮(一兩) 生姜(三兩) 羚羊角(一兩屑)
上五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三服。
又甘草飲,主脾腎冷氣乘心,痛悶吐利,四肢逆冷,或煩疼方。
甘草(二兩炙) 人參(二兩) 干姜(四兩) 濃樸(二兩炙) 白術(shù)(二兩)
上五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三四服,如人行八九里。忌海藻菘菜桃李雀肉等。(出第六卷中)
新附近效療嘔逆方。
白油麻一大合,以清酒半升,煎取三合,看冷熱得所去油麻以酒頓服之,立驗(yàn)無(wú)忌。
又方:麻仁三合熬搗,以水研取汁,著少鹽吃,立效。(李諫議用有效)
廣濟(jì)療嘔逆不能多食方。
訶黎勒(三兩去核煨)
上一味搗為散,蜜和丸,空腹服二十丸,日二服,以知為度,利多減服。無(wú)所忌。
又療嘔逆不下食,腹中氣逆,豆蔻子湯方。
豆蔻子(七枚碎) 生姜(五兩) 人參(一兩) 甘草(一兩炙)
上四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二服,相去如人行五六里。忌海藻菘菜。
又療兩脅下妨嘔逆不下食,柴胡湯方。
柴胡(八分) 茯苓(八分) 橘皮(六分) 人參(六分) 濃樸(八分炙) 桔梗(六分) 紫蘇(五分) 生姜(十六分) 訶黎勒(七枚去核煨) 甘草(五分炙)
上十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五合,絞去滓,分溫三服,服別相去如人行六七里,進(jìn)一服,不吐利。忌海藻菘菜醋物豬肉等。
又療患身體煩疼,頭痛,吃食嘔逆不得食,柴胡湯方。
柴胡(十分) 茯苓(八分) 枳實(shí)(八分炙) 白術(shù)(八分) 生姜(八分合皮切) 麥門冬(八分去心) 甘草(六分炙)
上七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三合,絞去滓,分溫三服,每服相去如人行六七里。忌海藻菘菜酢物桃李雀肉熱面炙肉油膩。
又療虛熱,嘔逆不下食,食則煩悶,地黃飲子方。
生地黃汁(六合) 蘆根(一握) 生麥門冬(一升去心) 人參(八分) 白蜜(三合) 橘皮(六分) 生姜(八分一方云生姜汁一合)
上七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下地黃汁,分溫三服,如人行四五里,進(jìn)一服,不利。忌蕪荑生冷面炙肉蕎面豬肉蒜粘食。
又療煩熱,嘔逆不下食,食則吐出,麥門冬湯方。
生麥門冬(三兩去心) 青竹茹(三兩) 茅根(五兩) 甘草(一兩炙) 生姜(五兩) 人參(一兩)
上六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分溫三服,如人行六七里,進(jìn)一服,不吐利。忌海藻菘菜。(并出第一卷中)
備急療吐逆,水米不下,干姜甘草湯方。
干姜(二分炮) 甘草(一分炙)
上二味切,以水二合,煎取一合,去滓,頓服則定,少間與粥則不嘔,神驗(yàn)。忌海藻菘菜。(張文仲同出第三卷中)
延年人參飲,主嘔不能食方。
人參(八分) 濃樸(六分炙) 橘皮(六分) 白術(shù)(八分) 生姜(八分)
上五味切,以水四大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溫三服,忌桃李雀肉等。(蔣孝璋處出第六卷中)
許仁則,療嘔吐病有兩種,一者積熱在胃,嘔逆不下食,一者積冷在胃,亦嘔逆不下食,二事正反,須細(xì)察之,必其食飲寢處將息傷熱,又素?zé)o冷病,年壯力強(qiáng),膚肉充滿,此則是積熱在胃,致此嘔逆,如將息食飲寢處不熱,又素有冷病,年衰力弱,膚肉瘦悴,此則積冷在胄,生此嘔逆,若是積冷,嘔逆經(jīng)久,急須救之,不爾,甚成反胃病,積熱在胃,嘔逆不下食,宜合生蘆根五味飲,服方。
生蘆根(切一升) 生麥門冬(一升去心) 青竹茹(一升) 生姜汁(五合) 茯苓(五兩)右藥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加竹瀝六大合,攪調(diào),分三服,相去如人行十里久,始服一劑。忌醋物。
又依前生蘆根等五味,飲服之雖可,然未能全除者,宜合茯苓等五味丸服之方。
茯苓(五兩) 人參(三兩) 麥門冬(一升去心) 生姜(屑六兩) 青竹茹(一升)右藥搗篩,蜜和為丸,煎蘆根飲下之,初服十五丸,日二服,稍稍加至三十丸,丸如梧子大。忌醋物。
又積冷在胃,嘔逆不下食,宜合半夏等二味丸服之方。
半夏(一升制) 小麥面(一升)右搗半夏為散,以水泄面丸如彈子大,以水煮,令面熟則是藥成,初吞四五丸,日二服,稍稍加至十四五丸,旋煮旋服,服此覺(jué)病減,欲更重合服亦佳。忌羊肉餳。(救急同)又依前半夏等二味丸,雖覺(jué)漸損,然病根不除,欲多合前丸,又慮毒藥不可久服,欲不服藥,又恐病滋蔓,宜合人參等七味丸服之方。
人參(五兩) 白術(shù)(五兩) 生姜屑(八兩) 濃樸(四兩炙) 細(xì)辛(四兩) 橘皮(三兩)桂心(二兩)右藥搗篩為末,蜜和為丸,如梧子。飲下之,初服十丸,日二服,稍稍加至二十丸,欲與前半夏丸間服亦得。忌桃李雀肉生蔥生菜。(吳升同并出第一卷中)
仲景傷寒論,夫嘔家有癰膿者,不可療也,其嘔膿盡自愈,若先嘔后渴者,為欲解也,先渴后嘔者,為水停在心下,此屬飲家。
嘔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飲故也,此屬支飲。(張仲景雜方此證當(dāng)用小半夏加茯苓湯方在支飲門中)嘔脈弱,小便復(fù)利,身有微熱,見(jiàn)厥者難療。四逆湯主之方。
甘草(二兩炙) 附子(一枚) 干姜(一兩半)
上三物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溫分再服,強(qiáng)人用大附子一枚,干姜三兩。忌海藻菘菜豬肉。
又嘔心下痞堅(jiān)者,大半夏湯主之方。
半夏(三升洗) 人參(三兩切) 白蜜(一升)
上三味,以泉水一斗二升,并蜜和揚(yáng)之二百四十遍,煮藥取二升半,溫服一升,日再服。忌羊肉餳。(本論治反胃支飲)又干嘔下利,黃芩湯主之方。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桂心(二兩) 大棗(十二枚) 半夏(半升洗) 干姜(三兩)
上六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分三服。忌羊肉餳生蔥。(出第十六卷中)
病源噫醋者,由上焦有停痰,脾胃有宿冷,故不能消谷,谷不消,脹滿而氣逆,所以好噫而吞酸,氣息酸臭也。(出第二十一卷中)
廣濟(jì)療吐酸水,每食則變作醋水吐出,檳榔散方。
檳榔(十六分) 人參(六分) 茯苓(八分) 橘皮(六分) 蓽茇(六分)
上五味搗篩為散,平晨空腹,取生姜五大兩合皮搗,絞取汁,溫內(nèi)散方寸匕,攪調(diào),頓服之,日一服,漸加至一匕半,若利多減,以微通泄為度。忌酢物生冷油膩豬魚等。
又療常吐酸水,脾胃中冷,茯苓湯方。
茯苓(十二分) 橘皮(十二分) 白術(shù)(八分) 人參(六分) 桂心(六分) 甘草(八分炙)紫蘇(十分) 生姜(十二分) 檳榔(七枚)
上九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絞去滓,分溫三服,每服如人行七八里,未好瘥,三兩日更服一劑,老小取微利。忌生蔥酢物桃李雀肉海藻菘菜。
又療嘔吐酸水結(jié)氣筑心,白術(shù)散方。
白術(shù)(八分) 茯苓(八分) 吳茱萸(四分) 橘皮(六分) 蓽茇(四分) 濃樸(八分炙)
上九味搗篩為散,空腹煮姜棗湯服方寸匕,日二服,漸加至二匕半,覺(jué)熱服少,
飲食三兩口壓之。忌酢物桃李雀肉等。
又療心頭結(jié)氣連胸背痛,及吐酸水日夜不止,茯苓湯方。
茯苓(四兩) 濃樸(四兩炙) 橘皮(二兩) 白術(shù)(二兩) 生姜(十兩)
上五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絞去滓,分溫三服,每服相去如人行七八里,須利加檳榔末一兩半,湯欲熟時(shí)納之,甚安穩(wěn),三日服一劑,頻服五六劑可則停。忌酢物桃李雀肉等。(一方有吳茱萸人參各二兩并出第一卷中)
延年療食訖醋咽多噫,吳茱萸湯方。
吳茱萸(五合) 生姜(三兩) 人參(二兩) 大棗(十二枚)
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絞去滓,分為三服,每服相去十里久。(肘后集驗(yàn)文仲備急千金并同肘后分兩小別)又增損承氣丸,療胸脅支滿,背上時(shí)有一答熱則痛,腹脹多噫,醋咽氣逆,兩脅滿,并主之方。
前胡(七分) 枳實(shí)(七分炙) 桂心(五分) 干姜(五分) 吳茱萸(五分) 茯苓(四分)芍藥(六分) 濃樸(十分炙) 橘皮(十分) 大黃(七分) 杏仁(七十枚去皮尖)
上十一味搗篩為末,納杏仁脂中研調(diào)篩,度蜜和丸,每服食后少時(shí),酒飲任性,初服七丸如梧子,以氣宣下泄為度。忌生蔥大醋。(并出第十七卷中)
必效理中散,主食后吐酸水,食羹粥酪劇方。
干姜(二兩) 食茱萸(二兩)
上二味作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溫服,勿冷服之,常醋水瘥。(千金同出第二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