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源》,夫天行時氣病者,是春時應(yīng)暖而反大寒,夏時應(yīng)熱而反大涼,秋時應(yīng)涼而反大熱,冬時應(yīng)寒而反大溫者,此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病無長少,率多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也。從立春節(jié)后,其中無暴大寒,又不冰雪,而人有壯熱為病者,此屬春時陽氣發(fā)于冬時,伏寒變?yōu)闇夭∫玻粡拇悍忠院笾燎锓止?jié)前,天有暴寒者,皆為時行寒疫也。一名時行傷寒,此是節(jié)候有寒傷于人,非觸冒之過也。若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時陽氣尚弱,為寒所折,病熱猶小輕也。五月六月,陽氣已盛,為寒所折,病熱則重也。七月八月,陽氣已衰,為寒所折,病熱亦小微也。其病與溫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然得時行病,一日在皮毛,當摩膏火灸愈;不解者,二日在膚,可法針,服解肌散,汗出愈;不解,三日復(fù)發(fā)汗,若大汗則愈,不解者止,勿復(fù)發(fā)汗也;四日在胸,服藜蘆丸,微吐之愈,若病固,服藜蘆丸不吐者,服赤小豆瓜蒂散吐之即愈,視病者尚未了了,復(fù)一法針之,當解;不愈者,六日熱已入胃,乃與利湯下之愈,百無不如意,但當諦視節(jié)度與病耳。若食不消病,亦與時行病,俱發(fā)熱頭痛,食病當速下之,時行病當待六七日下之。時行病始得,一日在皮、二日在膚、三日在肌、四日在胸、五日入胃,入胃乃可下也。熱在胃外而下之,則熱乘虛便入胃,然病要當復(fù)下去之,不得留于胃中也。胃若實熱,致此為病,三死一生,此輩皆多不愈,胃虛熱入爛胃也。其熱微者赤斑出,劇者黑斑出,赤斑出者五死一生,黑斑出者十死一生,但論人有強弱、病有難易,功效相倍耳。病者過日,不以時下之,熱不得泄,亦胃爛斑出矣。若得病無熱,但狂言煩躁不安,精采言語與人不相主當者,勿以火迫之,但以豬苓散一方寸匕,水和服之,當以新汲冷水令強飲一升,若一升半可至二升,益佳,以指刺喉中吐之,隨手愈,不即吐者,此病輩多不善,勿強與水,水停即結(jié)心下也,更當以余藥吐之,皆令相主當者,不爾必危。若此病不急以豬苓散吐解之者,其死殆速矣,亦可先以去毒物及法針之,尤佳。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yǎng)宣導(dǎo),今附于后。
《
養(yǎng)生方》導(dǎo)引法云,清旦初起,以左右手交互從頭上挽兩耳,舉,又引鬢發(fā),即流通,令頭不白、耳不聾。又摩手掌令熱,以摩面,從上下二七止,去汗氣,令面有光。又摩手令熱,從體上下,名曰干浴,令人勝風寒時氣,寒熱頭痛,百病皆愈。又時氣病,一日太陽受病,太陽為三陽之首,主于頭項,故得病一日,頭項腰脊痛。
又時氣二日,陽明受病,陽明主于肌肉,其脈絡(luò)鼻入目,故病二日,內(nèi)熱鼻干不得眠。
夫諸陽為表,表始受病皮膚之間,故可摩膏火灸,發(fā)汗而愈。
又時氣病三日,少陽受病,少陽脈循于脅,上于頸耳,故得病三日,胸脅熱而耳聾也。
三陽經(jīng)絡(luò)始相傳,病未入于臟,故可汗之而愈。
又時氣四日,太陰受病,太陰為三陰之首,是知三日以后,諸陽受病訖,即傳之于陰,而太陰受病焉。其脈主于咽嗌,故得病四日,腹?jié)M而嗌干,其病在胸膈,故可吐而愈也。
又云∶夫得病四日,毒在胸膈,故宜取吐。有得病二三日便心胸煩滿,此為毒瓦斯已入,或有五六日以上,毒瓦斯猶在上焦者,其人有痰實故也,所以復(fù)宜取吐也。
又時氣病五日,少陰受病,少陰脈貫?zāi)I絡(luò)肺,系于舌本,故得病五日,口熱舌干,渴而引飲,其病在腹,故可下而愈。
又時氣病六日,厥陰受病,厥陰脈循陰器、絡(luò)于肝,故得病六日,煩滿而囊縮也,此為三陰三陽俱受病,毒瓦斯入于腸胃,故可下而愈。
又時氣病七日,法當小愈,所以然者,陰陽諸經(jīng)傳病竟故也,今病不除者,欲為再經(jīng)病,再經(jīng)病者,謂陰陽諸經(jīng)重受病也。
又時氣病八九日以上不解者,或者陰陽諸經(jīng)重受于病,或已發(fā)汗吐下之后,毒瓦斯未盡,所以病不能除,或一經(jīng)受病,未即相傳,致使停滯,累日病證不改者,故皆當察其證候而治之。(并出第九卷中。士弱氏曰,七日傳經(jīng)盡,再傳經(jīng)必七日,蓋剝復(fù)之義耳)《廣濟》天行壯熱,煩悶發(fā)汗。麻黃湯方。
麻黃(五兩去節(jié)) 葛根(四兩) 梔子(二七枚擘) 蔥(切一升) 香豉(一升綿裹)
上五味 咀。以水八升,先煮麻黃、葛根三兩沸,去沫,納諸藥,煎取二升五合,絞去滓,分為三服,服別相去如人行五六里,更進一服。不利,覆取汗,后以粉粉身,忌風及諸熱食。(出第一卷中)
《肘后》療天行一二日。麻黃解肌湯方。
麻黃(一兩去節(jié)) 升麻(一兩) 甘草(一兩炙) 芍藥(一兩) 石膏(一兩碎,綿裹)杏仁(三十枚去尖、雙仁) 貝齒(三枚末)
上七味,細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覆取汗,汗出則愈,便食豉粥補虛也。忌海藻、菘菜。(《千金》同)
又方:麻黃(二兩) 黃芩 桂心(各一兩) 生姜(三兩)
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忌生蔥。(張文仲同)又葛根解肌湯方
葛根(四兩) 芍藥(二兩) 麻黃(一兩去節(jié)) 大青(一兩) 甘草(一兩炙) 黃芩(一兩) 石膏(一兩碎) 大棗(四枚擘) 桂心(一兩)
上九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相次服之。覆取汗,瘥。忌海藻、菘菜、生蔥、炙肉等。(張文仲同)又療二三日以上至七八日不解者?煞〔窈鷾。
柴胡(八兩) 人參(三兩) 甘草(三兩炙) 黃芩(三兩) 生姜(三兩) 半夏(半升洗) 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更煎取三升,分三服。微覆取汗,半日便瘥。如不除,更服一劑。忌海藻、菘菜、羊肉餳。(范汪、張文仲同,此張仲景《傷寒論》方)又若有熱實,得汗不解,腹脹痛,煩躁欲狂語者?煞蟛窈鷾。
柴胡(半斤) 大黃(二兩) 黃芩(二兩) 芍藥(二兩) 枳實(四枚炙) 半夏(五兩洗)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更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當微利,忌羊肉、餳。此方四首最第一,急疾須預(yù),有幸可得藥處,便不可不營之,保無傷死,諸小療為以防窮極者耳。忌羊肉、餳。(出第二卷中,同上)《刪繁》療天行三日外,至七日不歇,肉熱令人更相染著。大青
消毒湯方。
大青(四兩) 香豉(八合熬,綿裹) 干葛 梔子(各四兩) 生干地黃(一升切) 芒硝(三兩)
上六味,切,以水五升,煮諸藥味,取二升五合,去滓,下芒硝,分三服。忌蕪荑、熱面、酒、蒜等物。(一方有石膏八兩)又療天行五日不歇,未至七日,皮肉毒熱,四肢疼痛強。苦參吐毒熱湯方。
苦參(八分) 烏梅(七枚) 雞子(三枚取白)
上三味,以苦酒三升煮二物,取一升,去滓澄清,下雞子白攪調(diào),溫去沫,分再服之,當吐毒熱氣出愈。
又療天行七日至二七日,臟腑陰陽毒瓦斯,天行病欲歇而未歇,或因食飲勞復(fù),心下脹滿煩熱。生地黃湯方。
生地黃(切一升) 黃芩(三兩) 桂心(二兩) 甘草(二兩炙) 竹葉(切一升洗)香豉(一升綿別裹) 心(一升) 芒硝(三兩) 尖鼠屎(三七枚) 干葛(一兩) 麻黃(三兩去節(jié)) 石膏(八兩碎,綿裹)
上十二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三服。忌蕪荑、海藻、菘菜、生蔥等。
又療天行二七日外,至三七日不歇,或寒或熱,來去吸吸,四肢羸瘦,
飲食不能,腹中虛滿,熱毒不安。生地黃湯方。
生地黃(汁一升) 生麥門冬(汁一升) 赤蜜(一升) 人參(二兩) 白術(shù)(三兩)桂心(一兩) 甘草(二兩炙) 生地骨皮(四兩) 升麻(三兩) 石膏(八兩碎,綿裹)心(一升)
上十一味,細切,以水九升,煮諸藥味,取二升,去滓,下地黃汁,更煎三兩沸,分溫五服,晝四夜一服。忌蕪荑、生蔥、海藻、菘菜、桃、李、雀肉等物。
又療天行三七日至四七日,勞 不歇,熱毒不止,乍寒乍熱,乍劇乍瘥,發(fā)動如瘧。鱉甲湯方。
鱉甲(三兩炙) 大青(二兩) 石膏(八兩碎,綿裹) 牡丹皮(一兩) 烏梅肉(一兩) 常山(三兩) 竹葉(切一升) 牛膝根(三兩) 甘草(一兩) 香豉(一升熬,綿裹)
上十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日三。忌生蔥、生菜、鯉魚、海藻、菘菜、莧菜、蕪荑。(一方有生天門冬、生地黃各切一升)《千金》療天行熱病五六日以上。宜服苦參湯方。
苦參(三兩) 黃芩(二兩) 生地黃(八兩)
上三味,切,以水八升,煎至二升,去滓,溫服半升,日再。忌蕪荑。(出第九卷中)
又凝雪湯 療天行毒病七八日,熱積胸中,煩亂欲死,起死 湯方。
芫花(一升)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漬故布薄胸上,不過再三薄,熱則除,當溫四肢護厥逆也。(張文仲、《備急》、《古今錄驗》、《深師》、《范汪》并同。出第十卷中。通按∶ 音臘,折也,推也,又折也。以故布折方,漬而答胸上也)《千金翼》療天行脈浮緊,無汗而發(fā)熱,其身疼痛,八九日不解,其表證續(xù)在,此當發(fā)其汗,服藥已微除,發(fā)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宜服麻黃湯方
。(《千金翼》不療天行)麻黃(三兩去節(jié)) 桂心(二兩) 甘草(一兩炙) 杏仁(七十枚去尖、皮、兩仁)
上四味,切,以水九升,先煎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半,分服八合取汗,不須飲粥,投此湯易得汗。忌菘菜、海藻、生蔥。(《深師》同。出第九卷中,此張仲景《傷寒論》方)崔氏療時行數(shù)日而大下,熱痢時作,白通諸藥多不得止,吾思舊方多療傷寒后下痢耳,未有尚在數(shù)日,便兼除熱止下者也,四順湯熱,白通苦溫,故吾思作此湯,以救數(shù)十人,兼主傷寒。黃連龍骨湯方。
黃連(三兩止利除熱) 黃柏(三兩止利除熱) 熟艾(如雞子一枚除熱毒止利) 龍骨(二兩止利除熱)
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無不斷者。忌豬肉、冷水。
又其年時行四五日,大下后或不下,皆患心中結(jié)滿,兩脅痞塞,胸中氣急,厥逆欲絕,心胸高起,手不得近,不過二三日,輒便死歿,諸醫(yī)用瀉心湯,余用大小陷胸湯,并不得療。重思此或者下后虛逆,而氣已不理,而毒復(fù)上攻,毒瓦斯相搏,結(jié)于胸中,縱不下者,毒已入胃,胃中不通,毒還沖上,復(fù)搏于氣,氣毒相激,故致此病。療之當先理其氣,次下諸疾,思與增損理中丸方。
人參(二兩) 白術(shù)(二兩) 甘草(二兩炙) 干姜(六分炮) 栝蔞根(二兩) 枳實(四枚) 茯苓(二兩) 牡蠣(二兩熬)
上八味,末之,以蜜和為丸。服如彈子一丸,熟水下,不歇復(fù)服。余時用此,效的神速,下喉即折,續(xù)復(fù)與之,不過服五六丸,胸中豁然矣,用藥之速,未嘗見此。然渴者當加栝蔞,不渴除之;下者當加牡蠣,不下勿用。余因以告領(lǐng)軍韓康伯,右衛(wèi)毛仲祖,光祿王道豫,靈臺郎顧君苗,著作商仲堪諸人,并悉用之,咸嘆其應(yīng)速。于時枳實乃為之貴,難者曰,傷寒熱病,理中溫藥,今不解之以冷,而救之以溫,其可論乎?余應(yīng)之曰,夫今診時行,始于項強敕色,次于失眠發(fā)熱,中于煩躁思水,終于生瘡下痢,大齊于此耳。忌海藻、菘菜、酢物、桃、李、雀肉等。(《深師方》同)又阮河南療天行七八日,熱盛不解。艾湯方。
苦酒(三升) 葶藶子(二合熬,搗) 生艾(汁取一升,無生艾,熟艾、干艾亦可用,無艾,可艾根搗取汁)
上三味,煎得一升,頓服,愈。若有牛黃,納一刀圭尤良。此宜療內(nèi)有大熱也。阮河南曰∶療天行,凡除熱解毒,無過苦醋之物,故多用苦參、青葙、艾、葶藶、苦酒、烏梅之屬,此其要也。夫熱盛,非苦醋之物則不能愈,熱在身中,既不時治,治之又不用苦酢之藥,如救火不以水,必不可得脫免也。又曰,今諸療多用辛甜姜桂人參之屬,此皆貴價,難得常有,比行求之,轉(zhuǎn)以失時,而苦參、青葙、葶藶子、艾之屬,所在盡有,除熱解毒最良,勝于向貴價藥也。前后數(shù)參并用之,得病內(nèi)熱者,不必按常藥次也,便以青葙、苦參、艾、苦酒療之,但稍與,促其間耳,無不解。(《千金》、《集驗》同,并出于第一卷中)
又茵陳丸 療瘴氣、時氣及黃病、 瘧等方。
茵陳(二兩) 大黃(五兩) 豉(五合熬令香) 常山(三兩) 梔子仁(二兩) 鱉甲(二兩炙) 芒硝(二兩) 杏仁(三兩去尖、皮,熬) 巴豆(一兩去心、皮,熬)
上九味搗篩,蜜和為丸,初得時氣三日內(nèi),平旦飲服,每服一丸,丸如梧子大,如人行十里久,或吐、或利、或汗。如不吐及不利、不汗,更服一丸,五里久,不吐利汗,則以熱飲投之。老小以意量減。黃病、痰 、時氣、傷寒、 瘧、小兒驚熱欲發(fā)癇,服之無不瘥者,療瘴特神驗。有人患赤白痢者,服之亦瘥。春初有宿熱,依上法服之,取吐利,當年不憂熱病。忌莧菜、蘆筍、野豬肉、生蔥、生菜。(出第二卷中,《千金》同)張文仲療天行,若已五六日不解,頭痛壯熱,四肢煩疼,不得飲食。大黃湯方。
大黃(半兩) 黃連(半兩去毛) 黃柏(半兩) 梔子(半兩擘)
上四味,切,以水八升,煮取六七沸,納豉一升,蔥白七莖,煮取三升,分三服。此許推然方,神良。又療傷寒已五六日,頭痛壯熱,四肢煩疼,取汗并宜老小。忌豬肉、冷水。
(《短劇》、《備急》同)又支太醫(yī)桃葉湯熏身法水一石,煮桃葉,取七斗,以薦席自圍,衣被蓋上,安桃湯于床簀下,取熱自熏,停少時當雨汗。汗遍去湯,待歇速粉之,并灸大椎則愈。
又廩丘蒸法經(jīng)云,連發(fā)汗,汗不出者死,可蒸之,如中風法。后以問張苗,苗云,曾有人疲極汗出,臥單簟中冷,但苦寒蜷,四日凡八過發(fā)汗,汗不出,苗燒地排葉蒸之,則得大汗,被中敷粉極燥便瘥。后用此法發(fā)汗得出療之。(《備急方》同)又療天行熱毒垂死。破棺千金湯方。
苦參(一兩)
上一味 咀,以酒二升半,舊方用苦酒煮取半升,去滓,并服,當吐如烊膠便愈,神驗。(《肘后》同,《延年》治天行四五日,結(jié)胸滿痛,壯熱身痛。出第二卷中)
《延年秘錄》療天行,頭痛壯熱一二日。水解散方。
麻黃(四兩去節(jié)) 大黃(三兩) 黃芩(三兩) 桂心(二兩) 甘草(二兩炙) 芍藥(二兩)
上六味,搗篩為散,患者以生熟湯浴訖,以暖水和服方寸匕。覆取汗,或利則便瘥。丁強人服二方寸匕。忌海藻、生蔥、菘菜、生菜。(《古今錄驗》同,《千金》無黃芩、芍藥)又梔子湯 主天行一二日,頭痛壯熱,心中熱者方。
梔子(三兩) 黃芩(三兩) 豉(一升熬,綿裹) 蔥白(切一升) 石膏(四兩碎,綿裹) 干葛(四兩切)
上六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六合,去滓,分溫三服,如人行八九里,再服。忌面、酒、生冷等物。
又解肌湯 主天行病二三日,頭痛壯熱者方。
干葛(四兩) 麻黃(三兩去節(jié)) 芍藥(二兩) 黃芩(二兩) 甘草(一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桂心(一兩)
上七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三服,得汗愈。忌海藻、菘菜、生蔥等。
(蔣孝璋處)又療欲似天行四五日,熱歇后,時來時往,惡寒微熱,不能食者。知母湯方。
知母(二兩) 枳實(三兩炙) 梔子仁(三兩) 豉(一升熬,別裹)
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溫三服,如人行八里一服。忌蒜、面。
又療天行五日,頭痛壯熱,食則嘔者。竹茹飲方。
竹茹(二兩) 生姜(三兩) 黃芩(二兩) 梔子仁(二兩)
上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六合,去滓,分溫三服。忌蒜、熱面等五日。
又療天行五六日,頭痛,骨節(jié)疼痛,腰痛兼痢。黃芩湯方。
黃芩(三兩) 梔子仁(三兩) 芍藥(三兩) 豉(一升綿裹)
上四味,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三服。忌物依前。
又柴胡湯 天行五六日壯熱,骨煩疼,兼兩脅,連心肋下,氣脹急硬,痛不能食,恐變發(fā)黃者方。
柴胡(三兩) 枳實(三兩炙) 栝蔞(三兩) 黃芩(三兩) 梔子仁(三兩) 茵陳(三兩)龍膽(二兩) 大黃(三兩切)
上八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去滓,分溫三服。忌熱面、蒜。(并出第九卷中)又竹茹飲 主痢后得天行病,頭痛三四日,食即嘔吐者方。
竹茹(二兩) 橘皮(二兩) 生姜(四兩) 人參(二兩) 蘆根(切一升) 粳米(一合)
上六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分溫五六服,中間任食。忌熱面、生冷。(張文仲處)又療天行熱病七八日成黃,面目身體悉黃,心滿喘氣粗氣急者。茵陳丸方。
茵陳(三兩) 大黃(五兩) 梔子仁(二兩) 黃芩(二兩) 鱉甲(二兩炙) 常山(二兩)芒硝(二兩) 巴豆(一兩去皮、心,熬) 升麻(二兩) 豉(三合熬)
上十味搗篩,以蜜和為丸,如梧子大。患者飲服三丸,以得吐利則瘥。忌莧菜、生蔥、生菜、野豬肉、蘆筍。(出第十卷中)
《救急》療天行熱氣頭痛,骨肉酸疼,壯熱等疾,若初病一日在毛發(fā),二日在皮膚,三日在肌肉,必未得取利,旦宜進豉尿湯方。
豉(一升) 蔥白(切一升) 小便(三升童子者為佳)
上三味,先熬豉及蔥白,令相得,則投小便,煮取一升,澄清,及熱頓服,或汗或利,但瘥則得。如未歇,依前更進一劑,頻用有效。
又如不除,進柴胡湯方。
麻黃(二兩陳者,去節(jié)) 柴胡(三兩) 黃芩(三兩) 甘草(二兩炙) 干葛(二兩) 石膏(五兩碎,綿裹) 蔥白根(切一升勿令有青處,青即熱,白即冷。一作桑根皮) 豉(七合綿裹,
上八味,切,以水九升,宿漬藥,明旦先煮麻黃令沸,掠去上沫,然后并諸藥煮取一升七合,分三服,服別相去三食頃,良久覆取汗,汗出以粉拭之。惡寒多,加桂心一兩。忌海藻、菘菜等。
又療天行病不即瘥,經(jīng)四五日,渴引飲,心上急強,手不得近,又不得眠,慌亂,此則是黃,不必得待刺黃始服藥,凡是心強氣急,不得眠臥,服此湯吐即瘥。瓜蒂散方。
瓜蒂(僅量一合熬令似黃,勿令焦) 小豆(一合小弱量通按∶小弱量者,量人之強弱而增減也)
上二味,搗篩為散,凡有病如前候,及天行病得四五日不歇,皆宜服此方,以漿飲五合,和散一錢匕,服之二,食久必吐,不吐更與半錢匕服,吐畢即瘥。中男以上,量意斟酌服之。
又天行病若大困,患人舌燥如鋸,極渴不能服藥者。宜服干糞湯,一名破棺湯,解大熱方。
陳久干人糞(一大升)
上一味,以沸湯一大升,沃此糞一食久,澄清,瀝取一升,頓服。如渴不止者,又依前法更服。此宜灸,從心厭骨向下一寸半,名巨闕,取患人中指節(jié)為寸,灸三十壯。若無心厭骨,則以中指節(jié)前量,橫括心上,至歧骨上,兩頭筑著骨,當橫量下,以前一寸當中直下,則是巨闕也。(士弱氏曰∶同身寸以心鳩尾下至臍折算)《必效》療天行一二日者方。
麻黃(一大兩去節(jié))
上一味,以水四升,煮去沫,取二升,去滓,則著米一匙及豉為稀粥,取強一升,先作生熟湯浴,淋頭百余碗,然后服前粥,則濃覆取汗,于夜最佳。
又療天行病經(jīng)七日以上,熱勢彌固,大便澀秘,心腹痞滿,食飲不下,精神昏亂恍惚,狂言浪語,脈沉細,眾狀之中,一無可救。宜決計服此鱉甲湯方。
鱉甲(二兩炙) 細辛(二兩) 桂心(二兩) 白術(shù)(二兩) 生姜(四兩) 吳茱萸(一兩)白蘚皮(二兩) 附子(一兩半炮) 枳實(二兩炙) 茵陳(二兩) 大黃(三兩切)
上十一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六合,去滓,分三服,服別相去如人行五里進一服。忌生蔥、生菜、莧菜、豬肉、桃、李、雀肉等。
又療天行十日以上,腹微滿,譫語,或汗出而不惡寒,體重短氣,腹?jié)M而喘,不大便,繞臍痛,大便乍難乍易,或見鬼者。大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 濃樸(半斤炙) 陳枳實(五枚炙) 芒硝(三合)
上四味,切,先以水一斗,煮二味取五升,去滓,納大黃,復(fù)煮取二升,去滓,納芒硝,煎令三兩沸,適寒溫,分再服,得下者止,不下更服之。(并出第三卷中,此張仲景《傷寒論》方)《古今錄驗》八毒大黃丸 療天行病三四日,身熱目赤,四肢不舉,產(chǎn)乳后傷寒,舌黃白,狂言妄語;亦療溫病已后,飛尸遁尸,心腹痛,膈上下不通,癖飲積聚,癰腫苦痛,溫中摩痛上諸毒病方。
藜蘆(二分炙) 大黃(三分) 朱砂(五分) 蜀椒(四分) 雄黃(四分研) 巴豆(四分去皮,熬) 桂心(四分)
上七味,搗篩,蜜和為丸,如麻子大。飲服三丸,當下,不瘥更服。合時勿令婦人、雞、犬見之。忌生蔥、野豬肉、蘆筍、貍?cè)狻⑸铩?/div>
又牽馬丸 療天行病四五日,下部生瘡,醫(yī)所不能療者方。
附子(一枚炮) 藜蘆(一兩炙) 桂心(一兩) 巴豆(一兩去心、皮,熬)
上四味,搗篩,研巴豆如膏,和散蜜丸,如梧桐子?崭狗琛嵩陔跎喜幌,飲半升熱飲,投,吐之后下,下部瘡自瘥,神良。病家嘗牽馬買藥,因名牽馬丸,老小半之,以意消息之。忌野豬肉、生蔥、貍?cè)、蘆筍等物。
又療若六七日熱盛心煩,狂言見鬼者方。
絞人糞汁,飲數(shù)合,服良。(出第三卷中)
《近效》療天行三日外,若忽覺心上妨滿堅硬,腳手心熱,則變?yōu)辄S,不療殺人。秦艽湯方。
秦艽(一兩) 紫草(一兩) 白蘚皮(一兩) 黃芩(一兩) 梔子(一兩)
上五味,切,以水一大升半,牛乳一大升,煮取七合,分為二服,老小以意量之,一劑不愈,更吃一劑,試有效。
(此方兼療傷寒,為題云天行,所以入天行部)
許仁則云,此病方家呼為傷寒,有二種,有陰有陽,陰傷寒者反于陽是也。陽傷寒狀,表里相應(yīng),心熱則口干苦,肝熱則眼赤暈,脾熱則谷道稍澀,腎熱則耳熱赤,肺熱則鼻干渴,胃熱則嘔逆,大腸熱則大便秘澀,小腸熱則小便赤少,皮膚熱則脈洪數(shù),身體熱。反此者,乃陰傷寒。夫傷寒者,則為寒所傷也,寒生陰,陰主殺,凡人陰陽調(diào)則無病。氣既為寒所傷,便致斯疾也。
又論陰陽傷寒者,則毒瓦斯傷陰陽氣也。人身中有陰陽之氣,陰陽者則寒熱也,本以陰為毒所傷,則不能流行,陽熱獨王,故天行多熱者也。以病于諸病之中,最難為療。陰陽二病,陰尤可憂耳,時聞有此病而多倉卒死者不少,或由診候不能精審,方藥未達指歸,飲食乖宜,寒溫失節(jié),故致爾,自心不全甄別,他醫(yī)難得精妙,與其療也,寧可任之。但能滋味適寒溫,將理中間冷暖,守過七日,此最為得計。其中事須服藥,不可徒然者,唯多日大便不通,暫須一轉(zhuǎn)泄耳,病經(jīng)一二日,覺身體壯熱頭痛,骨肉酸楚,背脊強,口鼻干,手足微冷,小便黃赤,此是其候,若如是,宜先合煮桃柳等三物湯浴之方。
桃枝(細切五斗) 柳葉(細切五斗) 酢漿水(一斗)
上藥先以水一石,煮桃柳枝葉二物,取七斗汁,去滓,納醋漿水攪,帶熱以浴,浴訖拭身體令干,以粉摩之,勿觸風,則于密處刺頭眼后兩邊,及舌下,血斷以鹽末厭刺處,則入被臥。
又后服解肌干葛等五物飲,微覆取汗,如病根輕者,因此或歇方。
葛根(切五合) 蔥白(切一升) 生姜(切一合) 豉心(一升綿裹) 粳米(二合研碎)
上藥切,以水五升,煮取豉心以上四味,取三升半汁,去滓,納粳米屑,煮令米爛。帶熱頓啜候盡,微覆取汗。無所忌。
又依前浴等法,不覺歇,宜更作雞子湯重泄之方。
新殼產(chǎn)雞子五枚
上各破頭,瀉置一盞中,別加一雞子水,以箸攪令極渾,別用水一升,煮極沸,則投雞子于湯中微攪,才似熟則瀉置碗中,納少醬清,似變腥氣。帶熱啜令盡,覆使汗出。
又依前雞子湯出汗,汗泄當歇,如不覺退,合梔子等六味散以下之方。
梔子(三十枚擘) 干葛(五兩) 茵陳(二兩) 蜀升麻(三兩) 大黃(五兩) 芒硝(五兩)
上藥切,合搗為散。以飲服三方寸匕。服之須臾,當覺轉(zhuǎn)則利也。如經(jīng)一兩食頃不利,且以熱飲投,又不利,即斯須臾服一方寸匕,還以飲投,得利為度。后適寒溫將息,更不須服此也。
又依前梔子等六味散取利,復(fù)不覺退,加嘔逆食不下,口鼻喉舌干燥。宜合生蘆根八味飲子,細細服之方。
生蘆根(切一升) 生麥門冬(二升去心) 生姜(五兩) 人參(二兩) 知母(二兩) 烏梅(十顆) 白蜜(一合) 竹瀝(三合)
上藥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納蜜瀝等攪令調(diào)。細細飲,不限遍數(shù)冷暖,亦不限食前后服。此飲子,雖不能頓除熱病,然于諸候,不覺有加體氣,安穩(wěn)心腹不冷意。又欲得此飲,任重合,但依前服之。如熱勢不退,心腹妨滿,飲食漸少,心上痞結(jié),則不可重服之。
又依前生蘆根等八味飲子,飲之諸狀不歇,漸不下食,心腹結(jié)硬,不得手近,有時觸著痛不可忍,既是熱病,體氣合熱,骨肉疼痛,脈合洪數(shù),口合苦爽,食合嘔逆,體氣反涼,脈反沉細,飯食反下,反不知痛惱,大小便秘塞,心上如石,痛不可近,視唇急鼻張,手眼尋繹,狂言妄語,此由熱極,將息酷冷,飲食寢寐,唯冷是求,熱結(jié)在心,無因通泄,如有此者,十不救二三,更不可以常途守之,當須作成敗計耳。此非半夏等十味湯,無奈之何,其中有諸狀與此無別,但加身體黃,眼白睛色如黃柏,此是急黃,如有,亦不可守常法,還宜合后湯救之方。
半夏(五兩熊州者,湯洗去滑,汁盡疑熊宇) 干姜(三兩) 吳茱萸(二兩) 桂心(一兩) 白術(shù)(三兩) 細辛(三兩) 柴胡(三兩) 牡丹皮(三兩) 大黃(五兩) 芒硝(二兩)
上藥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納芒硝,攪令消盡,分溫三服,每服如人行十里久。若服一服利后,須伺候?qū)⑾,勿更進湯藥,但研好粟米作汁飲,細細與之。如覺利傷多,可以酢飯止,稠酢漿粥亦得。忌羊肉、餳、生蔥、生菜、桃、李、雀肉、胡荽等。
又依前成敗計,服半夏等十味湯后,雖得毒熱勢退,利尚不休,體力漸弱。宜合人參等五味散細細服之方。
人參(五兩) 生犀角(末二兩) 烏梅肉(三兩熬) 生姜屑(三兩) 黃連(三兩去毛,無,亦可以龍骨四兩代之)
上藥搗篩為散。以飲服一方寸匕,日三服,稍加至二匕。忌豬肉、冷水等。(吳升同)
《病源》胃家有熱,谷氣入胃,與熱相并,氣逆則嘔,或吐下后飲水多,胃虛冷,亦為嘔也。(出第九卷中)
《廣濟》療天行惡寒壯熱,食則嘔逆。前胡湯方。
前胡(一兩) 麥門冬(三兩去心) 竹茹(二兩) 橘皮(一兩) 甘草(一兩炙) 生姜(二兩) 生地黃(四兩切)
上七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三合,絞去滓,分溫三服,服如人行六七里進一服。
忌海藻、菘菜、蕪荑、熱面、豬犬肉、油膩。(出第一卷中)
崔氏療天行數(shù)日,或十許日而表不解,心下有水,熱毒相搏,遂嘔,時復(fù)有咳者。增損阮氏小青龍湯方。
麻黃(二兩去節(jié)) 芍藥(二兩) 桂心(一兩) 甘草(二兩炙) 細辛(一兩)
上五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阮本湯方等分,雖未嘗用,嫌其太溫,余增損其分兩,以療十余人皆愈。忌海藻、菘菜、生蔥、生菜等。(出第一卷中)
《近效》療天行壯熱,嘔逆不下食。橘皮湯方。
橘皮(三兩) 生姜(四兩) 茯苓(三兩)
上三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五六服。中間任食,一日服盡。忌大酢、蒜、面。(李處儉、張文仲等并同。出第九卷中)
《必效》療天行嘔吐不下食方。
取臘月兔頭并皮毛燒令煙盡,擘破作黑灰,搗羅之。以飲汁服方寸匕,則下食。不瘥,更服。燒之勿令大耗,無所忌,比用頻效。(出第一卷中)
《救急》療天行后嘔逆不下食,食入則出方。
取羊子肝如食法作生淡食,不過三兩度則止。(文仲同)
又方:以雞子一枚,于沸湯中煮三五沸,則出水浸之,外寒內(nèi)熱則吞之。神效,無所忌。(并出第一卷中)
《集驗》療天行后,氣膈嘔逆不下食。生蘆根湯方。
燈心(一分) 生麥門冬(十二分去心) 人參(四分切) 生蘆根(一大握切)
上四味,以水一大升,煎取八合,去滓,分溫三服。
《病源》伏熱在胃,令人胸滿,胸滿則氣逆,氣逆則噦;若大下后胃氣虛冷,亦令致噦也。(出第九卷中)
《肘后》療嘔 不止。橘皮甘草湯方。
甘草(一兩炙) 橘皮(三兩) 升麻(半兩) 生姜(三兩)
上四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盡服之,日三四作,當止。忌海藻、菘菜。(文仲同。出第二卷中)
文仲《近效》療嘔逆。麥門冬飲子方。
麥門冬(去心) 蘆根 人參(各二兩)
上三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七合,去滓,分溫五服,徐徐服。常用有驗。
又方:飲生姜汁三二合,大良。
又方:枇杷葉去毛,煮飲之。作粥亦佳。(出第一卷中)
又方:研油麻汁煮綠豆令爛,取半升許,以手掌大 皮燒作灰,篩之,納豆中和食。(出第二卷中)
《救急》療天行干嘔若噦,手足逆冷。薤豉粥方。
薤白(切一升) 香豉(一升) 白米(四合)
上三味,以水一升,煮豉一沸,漉去滓,下薤及米,煮為稀粥,進兩碗良。
又療天行后噦欲死,兼主傷寒。小半夏湯方。
半夏(五兩洗去滑) 生姜(八兩切令薄細,勿令濕惡,經(jīng)水浸者為好)
上二味,各以水三升別煮,各取一升半,去滓,二汁相和一處,共煮取二升,分三服,服相去如人行十里久,當令下食,其噦不過俄頃則止。近二公及任理居中屬纊得之,明奉御來彖執(zhí)秘此方,但止煮藥送,來彖與方郎中鄰居,后乃方便得之,大良效。忌羊肉、餳。(《傷寒論》同,并出在第一卷中)
《病源》陰陽隔絕,邪客于足少陰之絡(luò),毒瓦斯上熏,攻于喉咽,故痛,或生瘡也。(出第九卷中)
《深師》療天行毒病,或下不止,喉咽痛。黃連馬通湯方。
小豆(一升) 黃連(一兩去毛) 馬通汁(三升) 吳茱萸(一兩)
上四味,以馬通汁令煮取一升,盡服。不瘥,復(fù)作有效。忌豬肉、冷水。(出第十四卷中)《古今錄驗》青木香湯 療春夏忽喉咽痛而腫,兼下痢方。
青木香(二兩) 黃連(一兩去毛) 白頭翁(二兩)
上三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分溫三服,小兒若服之,一服一合。忌豬肉、冷水。(出第三卷中)
《病源》天行衄血者,五臟熱結(jié)所為,心主于血,邪熱中于手少陰之經(jīng),客于足陽明之絡(luò),故衄血。衄者,血從鼻出也。(出第九卷中)
《深師》療天行毒病,鼻衄是熱毒,血下數(shù)升者方。
勿療自瘥,亦無所苦。亦可取好松煙墨搗之,以雞子白和丸,丸如梧桐子大。水下一服十丸。并無所忌。
又黃土湯 療鼻衄,去五臟熱氣結(jié)所為,或吐血者方。
當歸 甘草(炙) 芍藥 黃芩 芎 (各三兩) 桂心(一兩) 生地黃(一斤) 釜月下焦黃土(如雞子一枚碎,綿裹) 青竹皮(五兩)
上九味,切,以水一斗三升,煮竹皮減三升,去滓,納諸藥,煮取三升,分四服。忌海藻、菘菜、生蔥。
又方:黃芩(四兩)
上一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亦療婦人漏下血。
又療脈浮大,鼻中燥,如此必去血鼻衄方。
灸兩臂中脈取止。取臂脈法∶以鼻嗅臂,點其鼻尖所著處是穴,兩臂皆爾。(出第十四卷中)
《病源》發(fā)汗下后,表里俱虛,而毒瓦斯未盡,熏于上焦,故喉口生瘡也。(出第九卷中)
《深師》療天行熱盛,口中生瘡。酪酥煎丸。
酪酥(三合) 蜜(三合) 大青(一兩)
上三味,合煎三沸,稍稍敷口,以瘥為度。
又口瘡方
取蛇莓五升,搗,絞取汁,稍稍飲之。(并出第十四卷中)
《集驗》療天行熱病口瘡。升麻湯方。
升麻(二兩) 通草(四兩) 射干(二兩) 羚羊角(三兩屑) 芍藥(三兩) 生蘆根(切一升)
上六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為三服,如人行五里更服。(《古今錄驗》同)又療天行熱病口苦,下氣除熱,喉中鳴。石膏蜜煎方。
石膏(半斤碎) 蜜(一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石膏取二升,乃納蜜復(fù)煎取一升,去滓,含如棗核許,盡更含。(《千金》同,并出第二卷中)
《病源》熱邪氣客于肺,上焦有熱,其人必飲水,水停心下,則上乘于肺,故上氣而咳也。(出第九卷中)
《廣濟》療天行壯熱咳嗽,頭痛心悶。前胡湯方。
前胡 升麻(各八分) 貝母 紫菀(各六分) 石膏(十二分碎,綿裹) 麥門冬(八分去心) 杏仁(三十枚去尖、皮、兩仁) 竹葉(切一升) 甘草(二分炙)
上九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五合,絞去滓,分溫三服,相去如人行六七里進一服,不吐利瘥。忌海藻、菘菜、油膩、豬、魚等。
又療天行肺熱咳嗽,喉有瘡。地黃湯方。
生地黃(切一升) 升麻 玄參 芍藥 柴胡 麥門冬(去心各八分) 貝母(六分) 竹葉
上九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絞去滓,納蜜,再上火煎三沸,含咽其汁勿停,中間不妨食,不利。忌蕪荑、熱面、豬犬肉、油膩。
又療天行后,乍寒乍熱,昏昏不省覺,脅下痛,百節(jié)骨痛,咳不能下食,兼口舌干生瘡。柴胡湯方。
柴胡(八分) 升麻(六分) 芍藥(六分) 黃芩(六分) 甘草(五分) 石膏(十二分碎,綿裹) 生麥門冬(六分去心) 蔥白(半分) 香豉(六合綿裹) 生姜(六分) 竹葉(切一升洗)
上十一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五合,絞去滓,分溫三服,服別相去如人行六七里進一服,不吐不利瘥。忌海藻、菘菜、熱面、油膩。(并出第一卷中)
《集驗》療天行病上氣咳嗽,多唾粘涎,日夜不定。生姜煎方。
生姜(三兩去皮,切如豆粒大)
上一味,以餳半斤和,微煎令爛,每日無問早晚,少少含,仍嚼姜滓,一時咽之。
《必效》療天行病后,因食酒面,肺中熱擁,遂成咳不止方。
桑白皮(十二分) 桔梗(十分) 肥干棗(二十一枚擘) 麻黃(六分去節(jié)) 曹州葶藶子(十分熬令紫色,令為膏,湯成珠)
上五味,切,先以水四升煮桑白皮等四味,可取一升半,去滓,下葶藶子膏,更煎三五沸,去滓,分溫五服,空心食后服,或利勿怪。忌豬肉、油膩、生冷、果子等物。
《病源》大熱病在表,已發(fā)汗未解,或吐下后,熱毒瓦斯不散,煩躁謬語,此為表虛里實,熱氣燥于外,故身體發(fā)斑如錦文。凡發(fā)斑不可用發(fā)表藥,令瘡開泄,更增斑爛,表虛故也。(出第九卷中)
《肘后》比歲有病天行發(fā)斑瘡,頭面及身須臾周匝,狀如火瘡,皆戴白漿,隨決隨生,不即療,劇者數(shù)日必死,療得瘥后,瘡瘢紫黯,彌歲方滅,此惡毒之氣也。世人云∶以建武中于南陽擊虜所得,仍呼為虜瘡,諸醫(yī)參詳作療,用之有效方。
取好蜜通身摩瘡上,亦以蜜煎升麻,數(shù)數(shù)拭之。亦佳。
又方:以水濃煮升麻漬綿洗之?嗑茲n煮彌佳,但燥痛難忍也。(并出第二卷中)
文仲陶氏云,天行發(fā)斑瘡,須臾遍身,皆戴白漿,此惡毒瓦斯方。
云永徽四年,比瘡從西域東流于海內(nèi),但煮葵菜葉、蒜齏啖之則止,鮮羊血入口亦止,初患急食之,少飯下菜亦得。(出第二卷中)
《千金》療人及六畜天行熱氣病,豌豆瘡方。
濃煮黍穣汁洗之,若是 穣則不瘥,瘡若黑者,搗蒜封之,又煮干蕓苔汁洗之。
又方:真波斯青黛大如棗,水服之,瘥。
又熱病后發(fā)豌豆瘡方
黃連三兩,去毛,水二升,煮取八合,頓服之。忌豬肉、冷水。
又若赤黑發(fā)如疥大者方
煎羊脂摩敷之。
又方:青木香二兩,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效。
又方:小豆屑,和雞子白敷之。
又方:以月布拭之。
又療豌豆瘡,初發(fā)覺欲作者方。
煮大黃五兩服之。(《延年》同)又療瘡出煩疼者。木香湯方。
青木香(二兩) 丁香(一兩) 薰陸香(一兩) 白礬(一兩) 麝香(二分)
上五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熱盛者,加一兩生犀角,如無犀角,以升麻代之;如病輕,去礬石,大神效。
又方:瘡上以芒硝和豬膽涂,勿動,痂落無瘢,仍臥黃土末上良。此病小便澀有血者,中壞瘡皆黑靨不出膿,死不療。
又內(nèi)發(fā)瘡盛方
醋四合 大豬膽一具
上二味,煎三沸。一服一合,日五服,良驗。(并出第十卷中)
《延年》療天行壯熱頭痛,發(fā)瘡如豌豆遍身。大青湯方。
大青(三兩) 梔子(二七枚擘) 犀角(屑一兩) 豉(五合)
上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服之無所忌。
《古今錄驗》水解散 療天行熱氣,則生 瘡疼痛,解肌出汗方。(出翟世平)麻黃(一兩去節(jié)) 黃芩(三分) 芍藥(二分) 桂心(一分)
上四味,搗篩,暖水解服二方寸匕。覆令出汗,日再服,瘥者減之。忌海藻、菘菜、生蔥。(《延年》同。出第二卷中。一方有大黃三分、甘草二分)
《病源》夫天行病,陰氣少,陽氣多,故身熱而煩,其毒瓦斯在于心腑而煩者,則令人悶而欲嘔,若其人胃內(nèi)有燥糞而煩者,則謬語,時繞臍痛,腹?jié)M,皆當察其證候也。(出第九卷中)
文仲療天行表里虛煩不可攻者。但當與竹葉湯方。
竹葉(二把) 石膏(碎,綿裹一升) 麥門冬(去心一升) 半夏(半升洗) 人參 甘草(各二兩)
上六味,切,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納粳米一升,煮米熟去之,分五服。嘔者與橘皮湯。湯方在上嘔 篇中。不愈者重作此,宮泰數(shù)用甚效。若傷寒后虛煩,亦宜服此方,是仲景方。忌羊肉、海藻、菘菜、餳。
又療虛煩不可攻方。
青竹茹(二升)
上一味,以水四升,煎至三升,去滓,分溫五服,徐徐服之。
《病源》夫病熱盛則棄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數(shù)日,逾垣上屋,所上非其素時所能也。病反能者,皆陰陽氣爭而外并于陽,四肢者,諸陽之本也。陽盛則四肢實,實則能登高而歌,熱盛于身,故棄衣而走,陽盛故妄言罵詈,不避親疏,大熱遍身,狂言而妄見妄聞也。(出第九卷中)
《千金》水道散 療天行病煩熱如火,狂言妄語欲走方。
白芷(一兩) 甘遂(二兩熬)
上二味,搗篩,以水服方寸匕。須臾令病患飲冷水,腹?jié)M則吐之,小盒飯赤也。一名濯腹湯,此方療大急者。(出第十卷中,文仲、《范汪》同)又五苓散 主天行熱病,但狂言煩躁不安,精采言語與人不相主當方。
豬苓(二分) 白術(shù)(三分) 澤瀉(五分) 茯苓(三分) 桂心(二分)
上五味,搗篩為散,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忌大醋、生蔥、桃、李、雀肉等。(張仲景論、《深師》同,出第九卷中)
《古今錄驗》療天行壯熱,狂言謬語五六日者方。
雞子(三枚) 芒硝(方寸匕) 井花水(一杯)
上三味,合攪,盡服之。心煩,下則愈。(出第三卷中)
《病源》熱毒瓦斯從臟腑中出,攻于手足,則 熱赤腫疼痛也。人五臟六腑井滎輸,皆出于手足指,故此毒從內(nèi)而出,攻于手足也。(出第九卷中)
《肘后》療天行病毒熱攻手足,疼痛赤腫欲脫方。
鹽豉及羊肉一斤以來
上三味,以水一斗,煮肉熟,以汁看冷暖漬手足,日三度瘥。(《范汪》同)
又方:細銼黃柏五斤許,以水三斗煮漬之必效。亦治攻陰腫。
又方:作坎令深三尺,大小容兩足,燒坎中令熱,以酒灌坎中,著屐踞坎上,衣壅勿令氣泄,日再作之。
又方:煮羊桃葉汁漬之,加少鹽尤好。(并出第二卷中)
崔氏療天行熱毒攻手足方。
豬蹄一具,去毛,銼碎,合蔥白一握,切,以水一斗,煮熟去滓,納少鹽以漬之。(《肘后》同,出第一卷中)
《病源》天行大小便不通,此由脾胃有熱,發(fā)汗太過,則津液竭,津液竭則胃干燥,結(jié)熱在內(nèi),故大便不通,又汗后津液虛少,其人小腸有伏熱,故小便不通。(出第九卷中)
《廣濟》療天行熱氣,惡寒,頭痛壯熱,大小便澀。柴胡散方。
柴胡(八分) 茵陳(十分) 青木香(十分) 黃芩(八分) 土瓜根(十分) 白蘚皮(八分)
上九味,搗為散。平辰空肚以新汲水服五六錢匕,少時當三兩行微利,利后煮蔥豉稀粥食之。熱如未歇,明辰更服四錢匕,熱歇停藥。忌熱食、豬犬肉、油膩等。
又療天行惡寒,壯熱頭痛,大小便赤澀,不下食飲。柴胡湯方。
柴胡(七分) 茵陳(七分) 大黃(十二分別漬) 升麻(七分) 梔子(四枚擘) 芒硝(四分湯成下) 芍藥(七分) 黃芩(十二分)
上八味,切,以水四升,先漬藥,少時猛火煮取一升五合。分溫三服,服別相去如人行六七里吃一服,以快利為度。第二服則利,更不須服之。忌熱食、炙肉、蒜、粘食。(并出第一卷中)
《近效》主天行后兩脅脹滿方。
熬鹽熨之。如小便澀亦用鹽熨臍下,如水腫以 枝汁服愈,大效。
《集驗》療天行病腹脹滿,大小便不通;瘻健
滑石(十四分研) 葶藶子(一合紙上熬令紫色,搗) 大黃(二分切)
上三味,以水一大升,煎取四合,頓服。兼搗蔥敷小腹,干即易之,效。(《肘后》、崔氏同無大黃)
《病源》此由熱氣在腸胃,挾毒則下黃赤汁也。又熱毒傷于腸胃,故下膿血如魚腦,或爛肉汁,壯熱而腹絞痛,此溫毒熱氣所為也。(并出第九卷中)
《深師》療天行毒病,酷熱下痢。七物升麻湯方。
升麻 當歸 黃連(去毛) 甘草(炙) 芍藥 桂心 黃柏(各半兩)
上藥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忌海藻、菘菜、豬肉、冷水、生蔥等物。
又天行諸下悉主。黃連湯方。
黃連(三兩去毛) 黃柏(二兩) 當歸(二兩)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納蜜一合,微火煎取二升半,分三服,良驗。忌豬肉、冷水。(并出第十四卷中。一方有龍骨一兩)范汪療天行熱毒,下痢赤白,久下膿血,及下部毒瓦斯,當下細蟲如布絲縷大,或長四五寸,黑頭銳尾。麝香丸方。
麝香(一分) 附子(二分炮) 雄黃 丹砂 干姜(各二分)
上五味,各搗下篩訖,復(fù)更合治之,蜜和為丸,如小豆大。飲下一丸,老少半之,效驗。忌豬肉、生血等。(出第三十三卷中)
《甲乙方》療天行熱病瘥后,痢膿血不止方。
龍骨(一兩)
上一味,搗研為末。米飲下一錢,不計時節(jié),日三服,佳。
《病源》毒熱結(jié)在腹內(nèi),谷氣衰,毒瓦斯盛,三蟲動作,食人五臟,多令泄痢,下部瘡癢,若下唇內(nèi)生瘡,但欲寐者,此蟲食下部也,重者肛爛,見五臟。(出第九卷中)
《深師》療天行下部瘡爛方。
烏梅(二七枚去核) 大蒜(二七枚) 屋塵(半升篩取細者)
上三味,搗篩為散,苦酒一升,和調(diào)于銅器中,煎成丸,作長挺,納下部。(《范汪》同,出第十四卷中)
《范汪》療人下部中癢方。
蒸棗取膏,以水銀熟研丸之,令相得,長二三寸,以綿薄裹,納大孔中,蟲出瘥。
又療谷道中瘡方。
以水中荇葉細搗,綿裹,納下部,日三。(《肘后》同)又療天行 蟲食下部生瘡。雄黃兌散方。
雄黃(半兩) 青葙子(三兩) 苦參 黃連(各三兩) 桃仁(一兩半去皮、尖及兩仁,熬)
上五味,合搗篩,綿裹如半棗核大。內(nèi)下部。亦可米汁服方寸匕,日三服。忌豬肉、冷水及熱面、炙肉、蒜等物。
又桂枝湯 療天行 病方。
桂心(二兩) 小藍(二兩)
上二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納豬肝十兩,去上膜,細研,著湯中,和令相得,臨時小溫。若毒悉在腹內(nèi),盡服之。在下部者,三分藥中用一分,竹筒納下部中,服藥一時間,當下細蟲如發(fā)大五六升,小兒半作之。忌生蔥。(并出第三十三卷中)
文仲、姚氏療天行病 ,下部生瘡方。
濃煮桃皮煎如糖,以綿合導(dǎo)下部中。若口中生瘡,含之。(《肘后》、《范汪》同,出第二卷中)
《甲乙方》療天行病有 蟲,蝕下部生瘡。青葙子散方。
青葙子(一兩) 蘆(二兩) 野狼牙(一兩) 橘皮(一兩) 苦參(三兩)
上五味,搗篩為散。米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未瘥更服,以瘥為度。
又療天行痢膿血,下部生 蟲。黃連丸方。
黃連(二兩末,生用) 蠟(一兩) 烏梅肉(三兩熬,末)
上三味,熔蠟和蜜為丸,如梧子大?招拿罪嬒氯,再服加至四十丸,瘥。忌豬肉、冷水。
《病源》天行陰陽易病者,是男子婦人天行病新瘥未平復(fù),而與交接得病者,名為陰陽易也。其男子病新瘥未平復(fù),而婦人與之交接得病者,名為陽易;其婦人新病瘥未平復(fù),男子與之交接得病者,名為陰易。若二男二女并不相易,所以呼為易者,陰陽相感動,其毒度著于人,如換易也。其病狀,身體熱沖胸,頭重不能舉,眼中生眵,四肢拘急,小腹絞痛,手足拳,皆即死。其亦有不即死者,病苦小腹里急,熱上沖胸,頭重不欲舉,百節(jié)解離,經(jīng)脈緩弱,血氣虛,骨髓竭,便噓噓吸吸,氣力轉(zhuǎn)少,著床不能搖動,起止仰人,或歲月方死。(出第九卷中)
《深師》療丈夫得婦人陰易之病,若因房室及諸虛勞,少腹堅,絞痛陰縮,困篤欲死方
灸陰頭一百壯便瘥,可至三百壯皆愈,良無比。后生子如故無妨。(《范汪》同,無所忌)又療陰陽易病方。
取豚卵二枚,溫令熱酒吞之,則瘥。(出第十四卷中)
《病源》夫人營衛(wèi)先虛,復(fù)為邪熱所中,發(fā)汗吐下之后,經(jīng)絡(luò)損傷,陰陽竭絕,虛邪始散,真氣尚少,五臟猶虛,谷神未復(fù),無津液以榮養(yǎng),故虛羸而生眾病焉。(出第九卷中)
崔氏療煩躁而渴不止,惡寒,仍熱盛者,竹葉湯常用亦佳,不徒療天行,凡虛羸久病,及瘧后胸上痰熱者,服之皆妙方。
甘草(二兩炙) 棗(十五枚擘) 半夏(一兩洗) 芍藥(三兩) 前胡(一兩) 黃芩(一兩)小麥(五合) 人參(二兩) 粳米(一升) 知母(二兩) 麥門冬(四合去心) 栝蔞(一兩)生姜(
上十四味,切,以竹 飲一斗五升,煮取五升,分三服。若非天行,而虛羸久病,胸生痰熱,亦可服之,加黃 二兩,除黃芩,減知母一兩,除栝蔞,用之大效。忌羊肉、海藻、菘菜、餳。(出第一卷中,通按, 乃小竹,即箭竹也)《千金》補虛,大病后不足,萬病虛勞同此方。
取五歲以上、七歲以下黃牛新生者乳一升,以水四升,煎取一升。如人肌,稍稍飲之,不得過多,十日不住服,佳。(出第十卷中)
《集驗》云,凡熱病新瘥及大病之后,食豬肉及腸、血、肥魚、油膩等,必大下痢,醫(yī)不能療也,必至于死。若食餅餌、粢黍、飴脯,膾炙、棗栗諸果,及堅實難消之物,胃氣尚虛弱,不能消化,必更結(jié)熱,適以藥下之,則胃中虛冷,大利難禁,不下必死,下之復(fù)危,皆難救也。熱病之后,多坐此死,不可不慎也。病新瘥,但得食糜粥,寧可少食令饑,慎勿飽,不得他有所食,雖思之勿與,引日轉(zhuǎn)久,可漸食羊肉糜,若羹汁,兔雉鹿肉,慎不可食豬犬肉也。新瘥后,當靜臥,慎勿令人梳頭洗面,非但體勞,亦不可多言語,用心使意勞,凡此皆令勞復(fù)。故督郵顧子獻得病已瘥未健,詣華 視脈, 曰∶雖瘥,尚虛未復(fù),陽氣不足,勿為勞事,余勞尚可,御內(nèi)即死,臨死當吐舌數(shù)寸。其妻聞其夫病除,從百余里來省之,止宿交接,中間三日發(fā)病,舌出數(shù)寸而死。病新瘥未經(jīng)百日,氣未平復(fù),而以房室者,略無不死也,蓋正疾愈后六十日,已能行射獵,以房室則吐涎而死,及熱病房室,名為陰陽易之病,皆難療多死。近者有士大夫,小得傷寒,發(fā)汗已十余日,能乘馬行來,自謂平復(fù),故以房室,則小腹急痛,手足拘攣而死。(出第二卷中,《千金》同)《深師》說天行病未復(fù),(強食黃花菜,手足稍重,一方云青花。)天行病瘥,(食必變成癡,又食 魚肉,結(jié)氣不化。) 天行病瘥,(飲酒合陰陽復(fù)必死。) 天行病損,未滿三月日,(食鯔 肉則復(fù)下血,食鹽豉令人四肢不舉。) 天行病瘥,(食諸菜有花者,三必死,出第十四卷中。)《千金》天行病瘥,(后未滿五日,食一切肉面者,病更發(fā)困。) 天行病瘥,(食芥膾作疽。) 天行病瘥,(新起飲酒及食薤菜,病更發(fā)。) 天行病新瘥,(食生魚 ,下痢必
《病源》夫病新瘥,血氣尚虛,津液未復(fù),因即勞動,更成病焉。若言語思慮,則勞傷于神;梳頭澡洗,則勞于力,未堪勞而強勞之,則生熱,熱氣既還入經(jīng)絡(luò),復(fù)為病者,名曰勞復(fù)。又病新瘥,脾胃尚虛,谷氣未復(fù),若食肥肉、魚膾、餅、棗、栗之屬,則未能消化,停積在于腸胃,使脹滿結(jié)實,因更發(fā)熱,復(fù)為病者,名曰食復(fù)。(并出第九卷中)
《廣濟》療患天行熱氣瘥后勞發(fā),頭痛如初病者。鼠矢湯方。
雄鼠屎(三七枚熬末,湯成下) 干葛(二兩) 梔子(十四枚擘) 蔥白(一升) 豉(八合)
上五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七合,去滓,納鼠屎末。分溫二服,服別相去如人行六七里,微汗,內(nèi)消不利。忌如藥法。
又療患數(shù)日復(fù)勞發(fā)者。枳實湯方。
枳實(三枚炙) 梔子(十四枚擘) 蔥白(切一升) 香豉(半升) 鼠屎(二七枚)
上五味,以水一斗,煎取二升五合。分溫三服,服別相去如人行六七里進一服,內(nèi)消不利。忌如藥法。(并出第一卷中)
《深師》竹葉湯 療天行后虛熱牽勞食復(fù),四肢沉重,或一臥一起,氣力吸吸羸弱方。
竹葉(一把) 小麥(一升) 甘草(一兩炙) 石膏(二兩碎) 茯苓(二兩) 半夏(一升洗去滑) 前胡(二兩) 知母(二兩) 黃芩(二兩) 人參(二兩) 生姜(四兩) 大棗(二十枚擘)
上十二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竹葉、小麥減四升,去滓,納藥煮取三升,分三服。
忌海藻、菘菜、醋物、羊肉、餳等物。
《備急》療勞復(fù)方。
以粉三升,以暖飲和服。濃覆取汗,又以水和胡粉少許服之,亦佳。(出第一卷中)
《延年》葛根飲 主熱病勞復(fù),身體痛,天行壯熱煩悶,葛根湯方。
葛根(一兩) 蔥白(一握) 豉(半升) 米(一合)
上四味,先切葛根,以水九升,煮取七升;則納蔥白,更煮取四升,去葛及蔥滓訖;則納豉及少許米,煮取三沸,并濾去米等滓。分四服,當有汗出即瘥,明旦又更作服。忌豬肉、蒜等。(并出第九卷中)
《必效》療天行勞復(fù)。鼠矢湯方。
雄鼠屎(五枚兩頭尖者) 豉(一升) 梔子(二十枚擘) 枳實(三枚中破,炙令黃)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四合。分四服,相去十里久。若覺大便澀,加大黃二兩。(出第一卷中)
許仁則云∶此病復(fù)發(fā),不但起動勞役,或因飲食稍多,或因言語過分,或緣視聽不節(jié),或為動轉(zhuǎn)不常,皆成此復(fù)。若復(fù)甚者,乃至不救,劇于初得病時,不可以復(fù)發(fā)而云輕易,勞復(fù)狀一如傷寒初有。如此者,宜合蔥白等七味飲,服之漸覆取汗方。
蔥白連須(切一升) 干葛(切六合) 新豉(一合綿裹) 生姜(切二合) 生麥門冬(去心六合) 干地黃(六合) 勞水八升此水以杓揚之(一千過)
上藥用勞水煎之,三分減二,去滓。分溫三服,相去行八九里。如覺欲汗,漸漸覆之。
兼主傷寒。忌蕪荑。
又依前蔥白等七味飲服之得可,但適寒溫將息,以取安穩(wěn),若不覺可,宜合葳蕤等五味飲子服之方。
葳蕤(五兩切) 蔥白(切一升) 豉心(一升綿裹) 粳米(三合研碎) 雄鼠屎(七枚末之
上藥以水七升,先煮豉以上取四升汁,去滓,納粳米屑,煮米爛訖,納鼠屎末攪調(diào)。頓服。覆被安臥,取汗瘥。
又凡天行病瘥后,準常合漸健能行履,遂過限不堪起動,體氣虛羸,每覺頭痛,唇口干,乍寒乍熱,發(fā)作有時,或雖能行動運轉(zhuǎn),然每作時節(jié)有前狀者,名天行后不了了,有此,宜合地骨白皮等五味飲子、白薇等十味丸方,細細服之。
地骨白皮(三兩) 知母(三兩) 麥門冬(五兩去心) 竹瀝(一升) 白蜜(三合)
上藥切知母以上和麥門冬,然后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納竹瀝,蜜攪調(diào)。分溫三服,服相去如人行十里久。如覺虛,不能空腹頓盡,欲間食服亦佳。兼主傷寒。
又若服前地骨白皮等五味飲子不可,雖可不能全退,宜合白薇等十味丸方。
白薇(三兩) 知母(四兩) 地骨皮(三兩) 干地黃(六兩) 麥門冬(五兩去心)甘草(四兩炙) 蜀漆(三兩) 葳蕤(三兩) 橘皮(二兩) 人參(三兩)
上藥細切,合搗篩,絹羅為散,蜜和丸如梧桐子大。初服以飲下十五丸,日再服,稍加至三十丸。服經(jīng)三數(shù)日后,自候腹中,若覺熱則食前服,如不能以空飲下藥,宜合烏梅等四味飲下前丸。忌菘菜、海藻、蕪荑等。
烏梅飲方
烏梅(十枚) 葳蕤(五兩) 生姜(五兩) 白蜜(一合)
上藥切,以水六升,煮三味取二升,去滓,納白蜜攪調(diào),細細用下前丸,多少冷暖,以意斟酌?v不下丸,但覺口干渴則飲之。(吳升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