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豬髓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綱目》
【拼音名】Zhū Suǐ
【來源】為豬科動(dòng)物豬的脊髓或骨髓。
【原形態(tài)】動(dòng)物形態(tài)詳豬肉條。
【性味】 甘,寒。 ①《本草圖經(jīng)》:嚴(yán)寒。 ②《綱目》:甘,寒.無毒。 ③《隨息居飲食譜》:甘,平。
【功能主治】 補(bǔ)陰益髓。治骨蒸勞熱,消渴,瘡瘍。 ①《本草圖經(jīng)》:主撲損惡瘡。 ②《綱目》:涂小兒解顱、頭瘡及臍腫、眉瘡,服之補(bǔ)骨髓,益虛勞。 ③《隨息居飲食譜》:補(bǔ)髓養(yǎng)陰,治骨蒸勞熱,帶濁遺精,宜為衰老之饌。 ④《本草便讀》:凡陰虛骨蒸、五心夜熱、脊痛脊凸等證,皆可用之。
【用法用量】?jī)?nèi)服:煎湯或入丸劑。外用:搗敷。
【附方】 ①降陰火,補(bǔ)腎水:黃柏(炒褐色)、知母(酒浸炒)各四兩,熟地黃(酒蒸)、龜板(酥炙)各六兩。上為末,豬脊髓、蜜丸。服七十丸,空心鹽白湯下。(《丹溪心法》大補(bǔ)陰丸) ②治三消渴疾:大棗四十九枚(去皮核),新蓮肉四十九粒(去心),西木香一錢半,甘草二兩(炙)。上用雄豬脊骨一尺二寸同煎藥,用水五碗,于銀石器煮,去肉骨,濾滓,取汁一碗,空腹任意呷服。以滓減去甘草一半,焙干為末,米湯調(diào)服,不以時(shí)。(《三因方》豬脊湯) ③治頭瘡及久不瘥瘡:豬筒骨中髓,膩粉和為劑,復(fù)納骨中,火煨香熟取出,先以溫鹽水浴瘡,乃敷之。兼肥瘡疳瘡皆可用。(《海上名方》) ④治小兒臍赤腫:杏仁半兩,豬頰車髓十八銖。右二味先研杏人如脂,和髓敷臍中腫上。(《千金方》) ⑤治小兒眉瘡:豬頸骨髓六、七枚,白膠香二錢。同入銅器熬稠,待冷為末,麻油調(diào)涂。(《綱目》) ⑥治痘瘡不靨及痂靨不落者:豬骨髓、白蜜。上二味,以火熬一、二沸退涼,用雞翎掃上。(《景岳全書》豬髓膏) ⑦治小兒囟開不合:豬牙車骨煎取髓,敷顖上。(《千金方》)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