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yī)藥網(wǎng) 醫(yī)療器械 保健品網(wǎng) 醫(yī)藥招商 醫(yī)藥資訊 產(chǎn)品大全 百姓OTC 醫(yī)藥搜索 醫(yī)藥展會 醫(yī)藥人才 醫(yī)藥論壇
中醫(yī)藥-中國醫(yī)藥網(wǎng)
中醫(yī)藥首頁 辨證論治  針灸推拿   藥膳食療   中藥檢索   名醫(yī)風采   中醫(yī)文獻   中藥圖譜   中醫(yī)藥詞典   中成藥
 高級搜索
中藥資源

中藥圖譜 中藥故事
中藥炮制 藥材栽培
藥市快訊 中藥法規(guī)
中藥招商 中藥產(chǎn)品


中醫(yī)基礎(chǔ)
·基本特點 ·陰陽學(xué)說
·五行學(xué)說 ·八綱辨證
·望診 ·聞診 ·問診 ·切診
·方藥概論 
...更多

藥材認識
拼音索引: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筆畫索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以上

常用方劑

解表 清熱 溫里
瀉下 消導(dǎo) 祛濕
理氣 理血 補益
固澀 開竅 驅(qū)蟲
鎮(zhèn)潛熄風 祛風濕
止咳化痰平喘


  藥材認識

枳殼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出處】《雷公炮炙論》

【拼音名】Zhǐ Ké

【來源】為蕓香科植物枸橘、酸橙、香圓或玳玳花等將近成熟的果實。7~8月間采收,從中部橫切成兩半,陰干、風干或微火烘干。

【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枸橘、枳實、香櫞、玳玳花條。

【性狀】
①綠衣枳殼
為植物枸橘的近成熟果實,呈半圓球形,直徑約2~3.5厘米。外皮橙褐色或綠黃色,散有眾多小油點及網(wǎng)狀隆起的皺紋,密被細柔毛。果實頂端的一面有明顯的花柱殘基,基部的一面有果柄痕或殘留短果柄。橫切面果皮厚4~6毫米,黃白色,沿外緣有1~2列棕黃色油點;瓤囊6~8瓣,干縮呈棕褐色;中心柱寬4~6毫米。氣香,汁胞味微酸苦。
產(chǎn)福建、陜西等地。
②酸橙枳殼
又名:川枳殼、江枳殼。為植物酸橙的近成熟果實,多橫切成半圓球形,直徑4.5~5.5厘米。表面綠褐色或綠棕色,略粗糙,散生多數(shù)油點。頂端一面有花柱殘基,基部一面有果柄痕。橫切面果皮厚約6~12毫米,中果皮黃白色,邊緣有1~2列棕黃色油點;瓤囊10~13瓣,棕褐色,每瓤囊中常有種子數(shù)粒;中心柱寬7~11毫米。氣香,汁胞味苦而后酸。
產(chǎn)四川、江西、浙江等地。
③香圓枳殼
又名:江枳殼、川枳殼。為植物香圓的近成熟果實,外形與酸橙枳殼相似。表面褐色或棕褐色,花柱殘基的周圍通常有一圈金錢環(huán)。橫斷面果皮厚7~13毫米,中果皮呈灰白色或白色;瓤囊10~12瓣;中心柱寬4~7毫米。氣香,汁胞味酸而后苦。
產(chǎn)四川、江西、浙江等地。
④玳玳花枳殼
又名:蘇枳殼。為植物玳玳花的近成熟果實,通常橫切為二,呈半圓球形,直徑3~4厘米。表面青黃色或橙黃色,有眾多細小的油點及網(wǎng)狀皺紋。頂端一面有微小凸起的花柱殘基,基部的一面有殘存的宿萼及果柄痕。橫斷面果皮厚5~10毫米,棕黃色;瓤囊9~12瓣;中心柱寬4~8毫米。氣香,汁胞味苦而后酸。
產(chǎn)江蘇。
商品枳殼,除上述四種外,尚有以甜橙(福建、貴州、云南),枸櫞(云南)等的近成熟果實作枳殼使用。參見甜橙、香櫞條。

【化學(xué)成份】
各種枳殼均含揮發(fā)油和黃酮甙等物質(zhì)。玳玳花未熟果實的果皮中,含新橙皮甙;果實成熟時,新橙皮甙消失而柚皮甙增多。接近成熟的酸橙果實中,含維生素C-36.6~82.1毫克/100克。
從香圓枳殼和枸橘中分離到同一種生物堿樣物質(zhì),其鹽酸鹽為白色棱柱晶,易溶于水,熔點215~216℃,在螢光燈下顯紫色螢光。

【藥理作用】參見枳實條。

【炮制】枳殼:除去瓤、核,洗凈,稍浸,撈出,潤軟,以手能捏對折為度,切片,晾干。炒枳殼:取麩皮撒于熱鍋內(nèi),俟色黃冒煙時,加入枳殼片,炒至淡黃色,取出,篩去麩皮,放涼。(每枳殼片100斤,用麩皮10斤)

【性味】
苦辛,涼。
①《雷公炮炙論》:辛苦。
②《開寶本草》:味苦酸,微寒,無毒。
③《醫(yī)學(xué)啟源》:氣寒,味苦。

【歸經(jīng)】
入肺、脾、大腸經(jīng)。
①《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肺、肝、胃、大腸四經(jīng)。
②《藥品化義》:入肺、脾、胃、大腸四經(jīng)。

【功能主治】
破氣,行痰,消積。治胸膈痰滯,胸痞,脅脹,食積,噫氣,嘔逆,下痢后重,脫肛,子宮脫垂。
①《藥性論》:治遍身風疹,肌中如麻豆惡癢,主腸風痔疾,心腹結(jié)氣,兩脅脹虛,關(guān)膈擁塞。
②《日華子本草》:健脾開胃,調(diào)五臟,下氣,止嘔逆,消痰。治反胃,霍亂瀉痢,消食,破癥結(jié)痃癖,五膈氣,除風明目及肺氣水腫,利大小腸,皮膚癢。痔腫可炙熨。
③《開寶本草》:主風癢麻痹,通利關(guān)節(jié),勞氣咳嗽,背膊悶倦,散留結(jié)、胸膈痰滯,逐水,消脹滿、大腸風,安胃,止風痛。
④《珍珠囊》:破氣,泄肺中不利之氣。
⑤《醫(yī)學(xué)啟源》:《主治秘訣》云,破心下堅痞,利胸中氣,化痰,消食。
⑥《綱目》:治里急后重。
⑦《現(xiàn)代實用中藥》:治咳嗽,水腫,便秘,子宮下垂,脫肛。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3錢(大劑0.5~2兩);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炒熱熨。

【注意】
脾胃虛弱及孕婦慎服。
①李杲:氣血弱者不可服。
②《本草經(jīng)琬》:肺氣虛弱者忌之;脾胃虛,中氣不運而痰涌喘急者忌之;咳嗽不因于風寒入肺氣壅者,服之反能作;咳嗽陰虛火炎者,服之立至危殆;一概胎前產(chǎn)后,咸不宜服。
③《本草匯言》:如肝腎陰虧,血損營虛,脅肋隱痛者,勿用也。下痢日久,中氣虛陷,愈下愈墜、愈后重急迫者,勿用也。
④《本草備要》:孕婦及氣虛人忌用。

【貯藏】置陰涼干燥處,防蛀。

【附方】
①治五積六聚,不拘男婦老幼,但是氣積,并皆治之:枳殼三斤,去穰,每個入巴豆仁一個。合定扎煮,慢火水煮一日,湯減再加熱湯,勿用冷水,待時足汁盡去巴豆,切片曬干,勿炒,為末,醋煮面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隨病湯使。(《秘傳經(jīng)驗方》)
②治傷寒呃噫:枳殼半兩(去穰,麩炒黃),木香一錢。上細末。每服一錢,白湯調(diào)下。未知,再與。(《本事方》)
③順氣止痢:甘草(炙)六錢,枳殼(炒)二兩四錢。上為細末。每服一錢,空心沸湯點服。(《嬰童百問》寬腸枳殼散)
④治遠年近日腸風下血不止:枳殼(燒成黑灰存性,為細末)五錢,羊脛炭(為細末)三錢。和令勻,用米飲一中盞,調(diào)下,空心腹,再服見效。(《博濟方》烏金散)
⑤治大便下血:枳殼二錢,烏梅肉三錢,川黃連五分。共研細末,飯前開水沖下,分二次服。(《青海省中醫(yī)驗方匯編》)
⑥治直腸脫垂:十歲以下小兒,每日用枳殼一兩,甘草一至三錢。水煎,分三至五次服;成人每日用枳殼一至二兩,升麻三錢,炙甘草二至四錢,臺參、生黃芪,據(jù)身體強弱,適當增減,水煎分二次服。(《山東醫(yī)刊》(11):9,1962)
⑦治產(chǎn)后生腸不收:枳殼二兩。去穰煎湯,溫浸良久即入。(《經(jīng)驗方》)
⑧治子宮脫垂:㈠枳殼五錢,蓖麻根五錢。水煎兌雞湯服,每日二次。㈡枳殼五錢,升麻一錢。水煎服。(《草醫(yī)草藥簡便驗方匯編》)
⑨治小兒因驚氣吐逆作搐,痰涎塑塞,手足掣疭,眼睛斜視:枳殼(去穰,麩炒)、淡豆豉等分。為末,每服一字,甚者半錢,急驚,薄荷自然汁下,慢驚,荊芥湯入酒三、五點下;日三服。(《小兒痘疹方論》不驚丸)
⑩治小兒秘澀:枳殼(煨,去穰)、甘草各一錢。以水煎服。(《全幼心鑒》)
⑾治風疹癢不止:枳殼三兩,麩炒微黃,去瓤為末。每服二錢,非時,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服。(《經(jīng)驗后方》)
⑿治牙齒疼痛:枳殼浸酒含漱。(《圣惠方》)
⒀治小兒軟癤:次枳殼一個,去白,磨口平,以面糊抹邊,合癤上,自出膿血盡,更無疤痕也。(《世醫(yī)得效方》)

【各家論述】
①張元素:凡氣刺痛用枳殼,看何經(jīng)分以引經(jīng)藥導(dǎo)之。破滯氣亦用枳殼,高者用之,然能損胸中至高之氣,止可二、三服而已。
②王好古:枳殼主高,枳實主下,高者主氣,下者主血,故殼主胸膈皮毛之病,實主心腹脾胃之病,大同小異。朱肱《活人書》言治痞,宜先用桔梗枳殼湯,非用此治心下痞也,果知誤下,氣將陷而成痞,故先用此,使不致于痞也,若已成痞而用此,則失之晚矣,不惟不能消痞,反損胸中之氣,先之一字有謂也。
③《綱目》:枳實、枳殼,氣味功用俱同,上世亦無分別,魏、晉以來,始分實、殼之用。潔古張氏,東垣李氏,又分治高治下之說。大抵其功皆能利氣.氣下則痰喘止,氣行則痞脹消,氣通則痛刺止,氣利則后重除,故以枳實利胸膈,枳殼利腸胃,然張仲景治胸痹痞滿,以枳實為要藥,諸方治下血痔痢,大腸秘塞,里急后重,又以枳殼為通用,則枳實不獨治下,而枳殼不獨治高也。蓋自飛門至魄門,皆肺主之,三焦相通,一氣而巳,則二物分之可也,不分亦無傷!抖湃煞健份d瘦胎飲,張沽古《活法機要》改以枳術(shù)丸日服,令胎瘦易生,謂之束胎丸。而寇宗爽《衍義》言,胎壯則子有力易生,令服枳殼藥,反致無力,兼子亦氣弱難養(yǎng),所謂縮胎易產(chǎn)者,大不然也。以理思之,寇氏之說,似覺為優(yōu),或胎前氣盛壅滯者宜用之,所謂八、九月胎必用枳殼、蘇梗以順氣,胎前無滯,則產(chǎn)后無虛也。若氣稟弱者,即大非所宜矣。
④《本草經(jīng)疏》:枳殼,氣味所主,與枳實大略相同。但枳實形小,其氣全,其性烈,故善下達;枳殼形大,其氣散,其性緩,故其行稍遲,是以能人胸膈肺胃之分及入大腸也。其主風癢麻痹,通利關(guān)節(jié),止風痛者,蓋肺主皮毛,胃主肌肉,風寒濕入于二經(jīng),則皮膚瘙癢,或作痛,或麻木,此藥有苦泄辛散之功,兼能引諸風藥入于二臟,故為治風所需,風邪既散,則關(guān)節(jié)自然通利矣。其療勞氣咳嗽,背膊悶倦者,蓋亦指風寒郁于上焦,則肺氣滯而為悶倦咳嗽!督(jīng)》曰: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枳殼味苦,能泄至高之氣,故主之也。又肺與大腸為表里,風邪入肺,則并入大腸,風熱相搏而為腸風下血,苦寒下泄之氣,則血熱清而風自除矣。其主散留結(jié)胸膈痰滯,逐水,消脹滿,安胃諸證,悉與枳實相同,第其氣稍緩耳。今世多用以治婦人胎氣不安,或至八、九月為易產(chǎn)之劑,動輒資用,殊不知婦人懷孕,全賴氣血以養(yǎng)胎,氣血充足則胎自易產(chǎn),且娠婦至八、九月精神困倦,四肢軟弱,飲食減少,動息喘促,何莫非虛弱之癥,而更用此耗散之藥耶?
⑤《本草思辨錄》:枳殼,乃枳實之老而殼薄者。既名枳殼,須去穰核用之,殼、實古原不分,性用亦無少異。若治胸膈痞塞,枳殼較枳實少勝。然何如以枳實協(xié)辛溫輕揚之橘皮、桂枝,為奏功尤大乎。惟《本經(jīng)》主大風在皮膚中如麻豆苦癢,除寒熱結(jié),則惟去穰核之枳殼為宜。蓋癢為風,寒熱結(jié)為痹,于皮膚中除風馀痹,用枳實則易走里,難與枳殼爭能。此《證類本草》枳殼所以主風癢麻痹也。

【臨床應(yīng)用】
治療子宮脫垂:取枳殼1斤,加水1500毫升,煎至500毫升,入砂糖適量(年老體弱者加升麻、白術(shù)各2.5兩同煎,共加水2000毫升,煎至1000毫升),每日2次,每次飯后服25毫升,10天為一療程;蛎咳沼描讱1.2兩,加水濃煎成100毫升,分3次食后服。據(jù)臨床觀察,服藥后大部分病例均有一定的近期療效。
此外,臨床上采用大劑量枳殼治療脫肛、腸胃無力性消化不良、疝氣、胃擴張等,亦有一定療效。

【摘錄】《*辭典》
(醫(yī)藥網(wǎng)整理,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關(guān)于公司 | 網(wǎng)站簡介 | 服務(wù)項目 | 技術(shù)支持 | 意見反饋 | 法律聲明 | 友情鏈接 | 聯(lián)系我們
兄弟站點:  生意寶 - 生意社 - 生意場 - 網(wǎng)經(jīng)社 - 產(chǎn)業(yè)互聯(lián)網(wǎng) - 企業(yè)風險評級 - 撮合交易 - 化工網(wǎng) - 紡織網(wǎng)
   檢測通 - 醫(yī)療器械網(wǎng) - 企業(yè)官網(wǎng)服務(wù) - 化工網(wǎng)商城
© 醫(yī)藥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 浙ICP證:浙B2-20080131-8 藥品信息服務(wù)資格證:(浙)-經(jīng)營性-2020-0027  浙公網(wǎng)安備 33010602010403     
市場:0571-88161141 服務(wù):0571-88228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