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皂柳根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貴州民間藥物》
【拼音名】Zào Liǔ Gēn
【來源】為楊柳科植物皂柳的根。全年可采。
【原形態(tài)】 皂柳,又名:毛狗條、山楊柳。 灌木或小喬木。小枝黑褐色,幼時(shí)有絹狀毛,后漸無毛;冬芽平滑無毛。葉互生,倒卵狀披針形至長橢圓狀披針形,長4~10厘米,寬1~3匣米,先端漸尖,基部闊楔形,全緣或有微鋸齒,上面初時(shí)有絹狀毛,后漸無毛而光滑,下面青白色,近于無毛;葉柄長8~15毫米,無毛;托葉小。柔荑花序生于有短苞的梗上,近于無柄,毛多;僅有1腺體;雄花序長2~3厘米;雌花序長2~5厘米,結(jié)果者長達(dá)10厘米;苞黑褐色,先端鈍;雄蕊2,離生,花絲平滑無毛;子房嘴狀,有短柔毛,花柱短,柱頭長卵形以至長橢圓形,為微凹狀2裂。蒴果長約9毫米,有疏柔毛。
【生境分布】多生于山野荒坡。分布浙江、湖北、河南、陜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性味】性微寒,味辛酸澀。
【功能主治】驅(qū)風(fēng),解熱,除濕。
【附方】 ①治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炎:皂柳根一兩,煎水服;亦可熏洗患處。 ②治頭風(fēng)痛:皂柳根五錢,石菖蒲、橙子皮各三錢。搗絨,炒熱,包患處。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