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紫堇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本草圖經(jīng)》
【拼音名】Zǐ Jǐn
【別名】楚葵、蜀堇、苔菜、水卜菜(《本草圖經(jīng)》),赤芹、紫芹、起貧草(《軒轅述寶藏論》),斷腸草、野花生(《貴州草藥》),蝎子花、悶頭花、麥黃草(《陜西中草藥》)。
【來源】為罌粟科植物紫堇的全草及根。4~5月采收。
【原形態(tài)】 一年生無毛草本,具細(xì)長(zhǎng)的直根。莖高10~30厘米,常自下部起分枝。葉基生并莖生,具細(xì)柄;葉片輪廓三角形,長(zhǎng)3~9厘米,2或3回羽狀全裂,1回裂片2~3對(duì),2或3回裂片輪廓倒卵形,不等地近羽狀分裂,末回裂片狹卵形,頂端鈍。總狀花序長(zhǎng)3~10厘米;苞片卵形或狹卵形,全緣或疏生小齒;萼片;花瓣紫色,上面花瓣長(zhǎng)1.5~1.8厘米,距長(zhǎng)達(dá)5毫米,末端稍向下彎曲。蒴果條形,長(zhǎng)約3厘米,寬約1.5毫米。種子黑色,扁球形,密生小凹點(diǎn);ㄆ4~5月。 本植物的花(紫堇花)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生境分布】生丘陵林下、溝邊或多石處。分布長(zhǎng)江中、下游各省,北達(dá)河南和陜西南部及山西、甘肅等地。
【藥理作用】25%煎液試管內(nèi)對(duì)金黃色葡萄球菌有顯著的抑制作用,對(duì)大腸桿菌、綠膿桿菌次之。
【性味】 苦澀,涼,有毒。 ①《貴州草藥》:苦辛,平,有毒。 ②《陜西中草藥》:苦澀,平,有毒。
【功能主治】 治肺結(jié)核咳血,遺精,瘡毒,頑癬。 ①《貴州草藥》:鎮(zhèn)靜,止血。治肺癆咳血。 ②《陜西中草藥》:清熱解毒,止癢,收斂,固精。治瘡毒,頑癬,禿瘡,帶狀皰疹,蛇咬傷,脫肛,遺精。
【用法用量】?jī)?nèi)服:煎湯,2~3錢。外用:搗敷、研末調(diào)敷或煎水洗。
【附方】 ①治肺癆咳血:斷腸草根三錢,煎水或泡酒服。(《貴州草藥》) ②治遺精:蝎子花三至四錢,以米泔水浸泡并露一宿后,用原來米泔水煎服,醪糟為飲,連服三至四劑。 ③治瘡毒:蝎子花根適量,煎水洗患處。 ④治禿瘡,蛇咬傷:鮮蝎子花根,搗爛外敷。(②方以下出《陜西中草藥》)
【臨床應(yīng)用】 治療化膿性中耳炎 將新鮮斷腸草(全草)洗凈、搗爛取汁。拭凈耳內(nèi)膿液后,將藥汁滴入耳內(nèi),每日3~4次,觀察32例,痊愈8例,顯效18例。有的用藥1~7天即愈。斷腸草有小毒,不宜入口,如耳咽管通暢,宜改用棉球浸藥汁少許塞入耳內(nèi)。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