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早禾樹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始載于《中國高等植物圖鑒》。
【拼音名】Zǎo Hé Shù
【英文名】root of Sweet Viburnum
【別名】雷片木、鴨屎木、利桐木、利洞風(fēng)、麻油香、山豬肉、沙糖禾
【來源】 藥材基源:為忍冬科植物珊瑚樹的葉、樹皮、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Viburnum odoratissimum Ker-Gawl 采收和儲藏:葉和樹皮于春、夏采收,根全年均可采,樹皮、根鮮用或切段曬干,葉鮮用。
【原形態(tài)】珊瑚樹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達(dá)10m。樹皮灰色或灰褐色;枝有小瘤狀凸起的皮孔。葉對生;葉柄長1-2(-3)cm;葉片革質(zhì),葉橢圓形至長圓形或長圓狀倒卵形至倒卵形,有時幾呈圓形,長7-20cm,寬4-9cm,先端急尖或鈍,基部闊楔形至近圓形,邊自基部1/3以上疏生尖鋸齒,有時近全緣,上面深綠色,有光澤,下面淡綠色,兩面無毛工有時在下面脈腋常有簇狀毛;側(cè)脈5-7對,彎拱向上,在國緣風(fēng)結(jié),連同中脈在下面凸起。圓錐花序通常尖塔形,長5-11cm,寬2.5-8.5cm;花芳香,無;蚓叨坦#惠嗤查L約1.5mm,萼檐具5淺鈍齒;花冠白色,輻狀,直徑約7mm,花冠筒長約1mm,裂片5,2-3倍長于花冠筒;雄蕊5,著生近花冠筒喉部。核果卵狀橢圓形,長約1cm,直徑6mm,先紅后黑;核橢圓形,扁,長約8mm,直徑約5mm,有1條腹深溝;ㄆ4-5月,果期7-9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600-1900m的山谷密林或山坡灌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江西、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
【化學(xué)成份】 全株含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琥珀酸(suc-cinic acid),槲皮素(quercetin),蕓香甙(rutin)[1]。 葉含莢蒾寧(vibsanin)A、B、C、D、E、F[2]。
【藥理作用】從珊瑚樹葉中分離提取的生物活性物質(zhì)莢蒾寧A、B、C、D、E和F。其中莢蒾寧A是一種新的殺魚成分,對寬鰭青鰭魚(Oryzias latipes)24h平均耐受限量為0.18μg/kg。莢蒾寧B是一種新的植物生長抑制劑,對本稻秧苗根生長的IC50為57μg/kg[1]。
【性味】味辛;性溫
【功能主治】祛風(fēng)除濕;通經(jīng)活絡(luò)。主感冒;風(fēng)濕痹痛;跌打腫痛;骨折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根9-15g;樹皮30-60g。外用:葉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葉、樹皮、根:味辛、性溫。有祛濕、通經(jīng)活絡(luò),拔毒生肌的功能。用于風(fēng)濕、跌打腫痛、骨折。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