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鷓鴣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 1. 崔豹《古今注》:鷓鴣,出南方,鳴常自呼,常向日而飛,畏霜露,早晚稀出,有時(shí)夜飛,夜飛則以樹葉覆其背上。 2.《唐本草》:鷓鴣鳥,生江南,形似母雞。 3.《嶺表錄異》:鷓鴣,吳楚之野悉有,嶺南偏多,此鳥肉自而肥,遠(yuǎn)勝雞、雉。臆前有白圓點(diǎn),背上間紫赤毛,其大如野雞,多對(duì)啼。
【拼音名】Zhè Gū
【英文名】Chinese francolin, Partridge
【別名】隋陽、越雉、逐隱、懷南、山鴣、格磔、越鳥、中國鷓鴣、花雞
【來源】 藥材基源:為雉科動(dòng)物鷓鴣的肉或全體。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Francolinus pintadeanus (Scopoli) 采收和儲(chǔ)藏:四季均可捕捉,殺死后,洗凈藥用或除去羽毛及內(nèi)臟,取肉鮮用。
【原形態(tài)】鷓鴣,體長約30cm。嘴短,雄者黑色;雌鳥上嘴角色,下嘴肉黃色。虹膜褐色。額和頭側(cè)幾至頸項(xiàng)均棕色,眉紋黑色;頰部白色,下緣有黑紋;頦和喉均白色。上背黑,滿布橢圓形白斑,羽端綴以栗色;下背至中央尾羽也黑,雜以波狀狹,外側(cè)尾羽端部純黑;肩部栗色;覆羽暗褐,均有白點(diǎn);飛羽暗褐,具白色橫斑,最內(nèi)側(cè)飛羽與肩羽同。胸、上腹與上脅均黑色而密綴顯著的眼狀白斑,至下脅則轉(zhuǎn)為自羽而雜以黑斑;下腹棕白。尾下覆羽棕色。腳短,橙黃色以至紅褐色。雌鳥黑色較純而沾褐色;白斑與紋均帶桂冠色;下體變?yōu)樽匕,雜以黑色橫斑。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常棲于山地灌叢和草叢中主食谷粒、豆類及其他植物的種子,亦兼吃昆蟲。 資源分布:分布我國南部各地。
【化學(xué)成份】 腎間細(xì)胞(interrenal cell)含皮質(zhì)甾類(corticosteroid),性甾類(sex steroid),Δ5-3β羥甾脫氫酶(Δ5-3β-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11β-羥甾脫氫酶(11β-hydroxy steroid dehdrogenase),17β-羥甾脫氫酶(17β-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lucose-6-phophate dehydrogenase)。 肉含氨基酸(amino acid),肽類(peptide), 蛋白質(zhì)(protein),脂類(ilpid)。
【性味】味甘;性溫
【歸經(jīng)】脾;胃;心經(jīng)
【功能主治】滋養(yǎng)補(bǔ)虛;開胃化痰。主體虛乏中國科學(xué)院;失眠;胃病;下;小兒疳積;咳嗽痰多;百日咳
【用法用量】內(nèi)服:燉熟,1-2只。
【注意】《食療本草》:不可與竹筍同食,令人小腹脹。
【各家論述】 1.《唐本草》:主嶺南野葛、菌毒、生金毒,及溫瘴久,欲死不可瘥者,合毛熬,酒漬服之;生搗取汁服最良。 2. 孟洗:能補(bǔ)五臟,益心力,聰明。 3.《醫(yī)林纂要》:補(bǔ)中消痰。 4.《隨息居飲食譜》:利五臟,開胃,益心神。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