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鼬鼠肉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綱目》
【拼音名】Yòu Shǔ Ròu
【來源】為鼬科動物黃鼬的肉。
【原形態(tài)】 黃鼬(《廣雅疏證》),又名:黃鼠狼、鼪鼠、地猴(《綱目》)。 體長25~40厘米,尾長13~18厘米,體重1公斤左右,雌體比雄體較小。體形細長,四肢短,尾中等長,較為蓬松。肛門部有臭腺1對,遇敵時能放出臭氣以自衛(wèi)。全身毛棕黃或橙黃色,腹面毛色較淡,尤以腋下及鼠蹊部為甚,幾呈淡黃灰色。鼻端周圍、口角和額部為白色而攙雜棕黃色毛,眼周和兩眼間為褐棕色。尾和四肢與背色同,冬季掌面被以灰褐色毛。 棲息林區(qū)的河谷、土坡、沼澤及灌叢中。也常見于平原或村落附近,住石洞或樹穴內(nèi)。多夜間活動,性殘暴,視覺敏銳,善游泳。
【生境分布】分布遍及全國。
【性味】《綱目》:甘,溫,有小毒。
【功能主治】 ①《綱目》:煎油涂瘡疥,殺蟲。 ②《東醫(yī)寶鑒》:作末,療瘡瘺久不合。 ③《動植物民間藥》:全身黑燒,治淋病,遺尿。
【用法用量】內(nèi)服:燒存性研末,0.5~1錢。外用:煎油涂或燒灰研末撒。
【附方】治淋。瑚笕砗跓勰,與等量之梓白皮細末混合,每次約服一匙許,開水送。(《動植物民間藥》)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