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巖椒草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四川中藥志》
【拼音名】Yán Jiāo Cǎo
【別名】臭節(jié)草(《植物名實圖考》),松風草(《植物學大辭典》),石胡椒、臭沙子(《四川中藥志》),猩銹臭草、臭草、苦黃草、大羊不食草、蛇盤草、燙傷草、地通花、蛇皮草(《中國藥植志》),山羊草、銅腳一支蒿,九牛二虎草、二號黃藥(《云南中草藥選》)。
【來源】為蕓香種植物臭節(jié)草的全草。夏季采取,除去泥沙,曬干。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全株有強烈的特殊氣味。主根不明顯,具多數(shù)須根,棕黃色。莖直立,圓柱形,高50~80厘米,紫紅色,光滑無毛,基部略木質(zhì)化,嫩枝灰綠色,常中空。葉互生,2或3回羽狀復葉;小葉片橢圓形或倒卵形,大小不等,長1~2.5厘米,寬0.7~1.5厘米,先端鈍圓或微凹,全緣,基部楔形,上面深綠色,下面灰綠色,紙質(zhì),禿凈,有透明的小腺點。聚傘花序頂生,或頂生于側枝上,花枝基部有小葉;萼4裂,長1~1.5毫米,先端鈍或略圓,中部以下合生,有小腺點;花瓣4,白色,分離,長圓形或倒卵狀長圓形,先端鈍圓,有透明的小腺點;雄蕊8,花絲絲狀,長短不等而相互間隔,花藥長圓形,黃色,縱裂,2室;子房1,心皮4,基部分離,具子房柄,果熟時,子房柄伸長,花柱4,上部聯(lián)合,基部分離,柱頭略膨大。蒴果,表面有突起的小腺點。種子數(shù)粒,腎形,黑褐色;ㄆ4~10月。果期6~11月。 本植物的根(臭節(jié)草根)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生境分布】生山坡、林下及灌叢中。分布西南、華南、華東至臺灣等地。
【化學成份】 臭節(jié)草全草含芳香油0.25%,莖葉含油0.3%。地上部分含有蕓香甙,佛手柑內(nèi)酯、白鮮堿。 本品日本變種S.Suzuki的根,也含有白鮮堿,葉中還含有臭節(jié)草內(nèi)酯。
【性味】《云南中草藥選》:辛淡,寒。
【功能主治】 ①《中國藥植志》:煎服治肚痛。葉搗爛外敷治燙傷。 ②《云南中草藥選》:清熱涼血,舒筋活血,消炎。治感冒,咽喉炎,肝炎,咯血,衄血,腰痛,跌打損傷,皮下瘀血。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錢;研末或泡酒。外用:搗敷。
【備注】同屬植物石椒草的全草,在四川亦作巖椒草入藥。參見石椒草條。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