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巖蒿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出自《內(nèi)蒙古中草藥》。
【拼音名】Yán Hāo
【英文名】Herb of Shortlobed Wormwood
【別名】駱駝?shì)?br> 【來(lái)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山蒿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Artemisia brachyloba Franch. 采收和儲(chǔ)藏:夏、秋季采收,去凈泥土,曬干。
【原形態(tài)】山蒿 半灌木,高30-60cm。主根粗大,木質(zhì),垂直,稍扭曲。根狀莖粗壯,木質(zhì)。莖多數(shù),叢生,稍纖細(xì),基部分枝;莖、枝均被短絨毛。下部葉花期枯萎,莖葉互生,寬卵形或卵形,長(zhǎng)2-4cm,pam 1.5-2cm,二回羽狀全裂,每側(cè)裂片3-4枚,裂片長(zhǎng)橢圓形,長(zhǎng)1-1.5cm,再次羽狀全裂,每側(cè)具小裂征2-5枚,小例片狹線形,裂片先端鈍,有小尖頭,邊反卷,葉柄長(zhǎng)0.5-1.3cm;上部葉羽狀全裂,裂片2-4枚;苞片葉3裂或不分裂,線形。頭狀花序卵球形或卵狀鐘形,常排成短總狀花序或?yàn)樗霠罨ㄐ颍卸坦;驘o(wú)梗;總苞卵形,長(zhǎng)4mm,寬3.5mm;總苞片約3層,背面被短茸毛,邊緣寬膜質(zhì);雌花10-15朵,花冠狹管狀,背面疏生腺點(diǎn),花柱線形,伸出花冠外甚長(zhǎng);兩性花20-25朵,花冠管狀,背面有腺點(diǎn),花藥線形,花柱比花冠管長(zhǎng),有時(shí)中央數(shù)朵花不孕。瘦果卵圓形,長(zhǎng)1mm,無(wú)毛;ā⒐7-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陽(yáng)坡草地、克質(zhì)坡地、巖石縫隙中等處。 資源分布:分布于東北、內(nèi)蒙古、河北、山西、陜西、寧夏及甘肅等地。
【性味】味辛;苦;性平
【功能主治】祛風(fēng)除濕;清熱消腫。主風(fēng)濕痹痛;偏正關(guān)痛;咽喉腫痛
【用法用量】?jī)?nèi)服:熬膏,1.5-3。或炒炭研末,3-6 。
【注意】年老、體弱、孕婦忌服。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