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巖白菜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出自《分類草藥性》。
【拼音名】Yán Bái Cài
【英文名】Rhizome or herb of Purple Bergenia
【別名】呆白菜、矮白菜、巖壁菜、巖菖薄、紅鍛子、觀音蓮、紫梗、巖七、米嘿著、埃酥蒙、矮菖薄、哈懂、又月白
【來源】 藥材基源:為虎耳草科植物巖白菜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ergenia purpurascens (Hook.f.et Thoms.) Engl.[Saxifraga purpurascens Hook.f.et Thoms.; Bergenia delavayi(Franch.)Engl.;B.purpurascens(Hook.f.et Thoms.)Engl.var.delavayi(Fuanch.)Engl.et Irmsch.] 采收和儲藏:5-6月采全草,曬干備用。 栽培2年,每年挖大留小,洗去泥沙,除去靠近根頭的枯朽葉片,曬干或鮮用。
【原形態(tài)】巖白菜 多年生草本,高20-52cm。根莖粗如手指,長20-30cm,紫紅色,節(jié)間短,每節(jié)有擴大成鞘的葉柄基部殘余物宿存,干后呈黑褐色。葉基生,革質(zhì)而厚;葉柄長2-8cm,基部具托葉鞘;花片倒卵形或長橢圓形,長7-15cm,寬3.5-10cm,先端鈍圓,基部楔形,全緣或有小齒,上面紅綠色有光澤,下面淡赤紅色,有褐色綿毛,兩面均具小腺窩。蝎尾狀聚傘花序,花序分枝、花梗被長柄腺毛;花6-7朵,常下垂;托杯外面被長柄之腺毛;花萼寬鐘狀,在中部以上5裂,裂片長橢圓形,先端鈍,表面和邊緣無毛,背面密被長柄之腺毛;花瓣5,紫紅色或暗紫色,寬倒卵形,長1.5-1.8cm,先端鈍或微凹,基部變狹成爪;雄蕊10;雌蕊由2心皮組成,離生,花柱長,柱頭頭狀,2淺裂。蒴果直立。種子多數(shù)。花期4-5月,果期5-6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700-4800m的雜木林內(nèi)陰濕處或有巖石的草坡上或石縫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潮濕,或半陰的排水良好的環(huán)境。適于巖石間、水池邊或林下種植。 栽培技術(shù) 繁殖方法:用種子、扦插根莖或分株形繁殖。 田間管理 注意花謝后及時剪掉殘花序,保持株形整潔,澆水適量,防止太陽曝曬。
【性狀】巖白菜干燥全草長25-30cm。根莖粗直,圓柱形,長約10cm,粗1-1.5cm,外表粗糙,有大型的環(huán)節(jié)狀紋理,根皮棕褐色,多成片脫落。質(zhì)脆,斷面內(nèi)心棕紅色。葉片大,長橢圓形,厚實無毛,枯綠黃色,背面色淡,微帶粉紅;葉柄粉紅色,易破碎。以片大、根莖粗壯為佳。
【化學成份】全草含巖白菜素(bergenin)。另含6-O-沒食子酰熊果酚甙(6-O-galloylarbutin),4,6-二-O-沒食子酰熊果酚甙(4,6-di-O-galloylarbutin),2,4,6-三-O-沒食子酰熊果酚甙(2,4,6-tri-O-galloylarbutin),2,3,4,6,-四-O-沒食子酰熊果酚甙(2,3,4,6,-tetra-O-galloylarbutin)。
【藥理作用】厚葉巖白菜根含熊果酚甙(Arbutin),故有抗菌、消炎作用;含鞣質(zhì),故有收斂作用,可用于消化道非感染性炎癥,亦有用于子宮頸糜爛者。又有報道含總鞣質(zhì)19.4%,其浸劑在試管中1∶320-480濃度能抑制痢疾桿菌。還含維生素P樣物質(zhì)。水提取物給大鼠長期口服,可增加毛細血管抵抗力大劑量長期口服也不出現(xiàn)毒性反應(yīng),既不影響大鼠的全身狀態(tài),也不引起消化道或?qū)嵸|(zhì)性器官的病理改變。
【炮制】揀凈雜質(zhì),洗凈,切碎曬干。
【性味】味甘、澀,性涼
【歸經(jīng)】肝、肺、脾經(jīng)
【功能主治】滋補強壯,止咳止血。。主虛弱頭暈;勞傷咯血;虛弱頭暈;吐血;咯血;淋濁;白帶;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6-12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研末調(diào)敷。
【注意】《四川中藥志》:虛弱人有外感發(fā)熱者慎用。
【各家論述】 1.《植物名實圖考》:治吐血。 2.《分類草藥性》:化痰止咳。治一切內(nèi)傷吐血,氣喘,淋癥。 3.《峨嵋藥植》:治頭暈虛弱,為治癆要藥。 4.《四川中藥志》:滋補強壯,止血,止咳。治肝脾虛弱,勞傷吐血,內(nèi)傷咯血,肺病咳喘,婦女白帶及男子淋濁;外敷無名腫毒。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