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心葉黃花仔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拼音名】Xīn Yè Huánɡ Huā Zǎi
【別名】吸血草、白癡頭婆、索仔草、娃兒草、小桐麻、大黃花母、生毛英仔草、軟枝虱母頭、生毛虱母頭、小號山膠播、圓葉金、午時花、圓葉咳覷草、黃花少四味、倒地麻、大花黃花稔、心葉拔毒散。
【來源】 藥材基源:為錦葵科植物心葉黃花稔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ida cordifolia L.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洗去泥沙,除去雜質(zhì),切碎,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tài)】心葉黃花稔 直立亞灌木,高約1m。小枝密被星狀柔毛并混生長柔毛,毛長約3mm。葉互生;葉柄長1-2.5cm,密被星狀柔毛和混生長柔毛;托葉線形,長約5mm,密被星狀柔毛;葉卵形,長1.5-5cm,寬1-4cm,先端鈍或圓,基部微心形或圓,邊緣具鈍齒,兩面均密被星狀柔毛,下面脈上混生長柔毛。花單生或簇生于葉腋或枝端,花梗長5-15mm,密被星狀柔毛和混生長柔毛,上端具節(jié);萼杯狀,裂片5,三角形,長5-6mm,密被星狀柔毛并混生長柔毛;花黃色,直徑約1.5cm;花瓣長圓形,長6-8mm;雄蕊柱長約6mm,被長硬毛。蒴果直徑6-8mm,分果片10,先端具2長芒,芒長3-4mm,突出萼外,被倒生剛毛。種子長卵形,先端具短毛,花期全年。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灌叢間或路旁草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四川、云南等地。
【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濕潤的氣候,需要充足的陽光,較耐旱,怕積水,對土壤要求不嚴,一般土壤和荒山坡地均可種植。 栽培技術(shù) 用種子繁殖。春播于3-4月初,直播按行距30cm,開深1-2cm的淺溝,將種子均勻撒入溝內(nèi),覆蓋薄土后,稍加鎮(zhèn)壓,澆水,10-15天出苗。 田間管理 苗高4-5cm時,間苗,苗高10cm左右,按株距15-20cm定苗。要淺松土勤拔草,每年中耕除草3-4次。
【化學成份】根含麻黃堿(ephedrine),β-苯乙胺(β-phenethylamine),φ-麻黃堿(φ-ephedrine),S-右旋-Nb-甲基-色氨酸甲酯(S-(+)-Nb-methyl-tryptophane methyl ester〕,下箴刺酮堿(hypaphorine),鴨嘴花堿(vasicine),鴨嘴花酮堿(vasicinone),鴨嘴花酚堿(vasicinol),膽堿(choline)及甜菜堿(betaine)。地上部分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l),棕櫚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二十六烷酸(hexacosanic acid)。種子油脂肪酸組成主要為亞油酸(linoleic acid),錦葵酸(malvalic acid),蘋婆酸(sterculic acid)。
【性味】甘;微辛;平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止咳;解毒消癰。主濕熱黃疸;痢疾;泄瀉;淋病;發(fā)熱咳嗽;氣喘;癰腫瘡毒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0-15g;鮮根30-60g;或研末;外用:適量,鮮葉搗爛敷。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