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土木香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本草圖經(jīng)》
【拼音名】Tǔ Mù Xiānɡ
【別名】青木香(《本草衍義》),祁木香(《河北藥材》),瑪奴(藏名)。
【來源】為菊科植物土木香的根。霜降后葉枯時采挖,除去莖葉、須根及泥土,截段,較粗的縱切成瓣,曬干。
【原形態(tài)】 土木香,又名:黃花菜。 多年生草本,高達1.8米,全株密被短柔毛;~有柄,闊大,廣橢圓形,長25N~50厘米,先端銳尖,邊緣具不整齊齒牙;莖生葉大形,無柄,半抱莖,長橢圓形,基部心臟形,先端銳尖,邊緣具不整齊齒牙。頭狀花序腋生,黃色,直徑5~10厘米;排成傘房花序,花序梗長6~12厘米;總苞半球形,直徑2.5~5厘米,總苞片覆瓦狀排列,約9~10層,外層苞片葉質(zhì),卵形,表面密被短毛;內(nèi)層苞片干膜質(zhì),先端略尖,邊緣帶紫色;花托禿裸,有窠點;邊緣舌狀花雌性,先端3齒裂;中心管狀花兩性,先端5裂。瘦果長約4毫米,表面4~5棱,冠毛多;ㄆ6~7月。
【生境分布】各地有栽培。主產(chǎn)河北。此外,浙江、四川、河南、山西、陜西、甘肅及新疆等地亦產(chǎn)。
【性狀】干燥根呈圓柱形或長圓錐形,稍彎曲或扭曲,少數(shù)為不規(guī)則的塊片,長10~20厘米,粗0.5~2厘米。表面深棕色,有縱皺及不明顯的橫生成孔,頂端有稍凹陷的莖痕及紅棕色的葉柄殘基。根頭部稍膨大,多縱切或斜切成截形或楔形,邊緣稍外反。質(zhì)堅硬,不易折斷。斷面不平坦,微角質(zhì),乳白色至淡黃棕色。形成層環(huán)狀,顏色較深,并有散在的深褐色分泌管,木質(zhì)部略呈放射狀紋理。氣微香,味微苦而灼辣。以粗壯、堅實、香濃者為佳。
【炮制】揀盡雜質(zhì),水潤切片,曬干;螓煱桁悬S后使用。
【性味】 辛苦,溫。 ①《河北藥材》:味辛苦,性寒。 ②《陜西中藥志》:苦,溫,無毒。 ③《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辛苦,微溫。
【歸經(jīng)】《陜西中藥志》:入肺、肝、脾經(jīng)。
【功能主治】 健脾和胃,行氣止痛。治胸腹脹滿疼痛,嘔吐泄瀉,痢疾,瘧疾。 ①《祁州藥志》:健胃,利尿,祛痰,驅(qū)蟲。 ②《科學(xué)的民間藥草》:內(nèi)服治氣管杖炎,百日咳:外用可作防腐劑。 ③《現(xiàn)代實用中藥》:治霍亂吐瀉,瘧疾,結(jié)核性下痢,慢性腸炎。 ④《河北藥材》:散風(fēng)濕,降惡氣,解毒。 ⑤《陜西中藥志》:行氣化滯,健脾和胃。治胸滿腹脹,嘔吐泄瀉,痢疾等癥。 ⑥《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健胃,行氣,止痛,治胃痛,氣滯胸腹脹滿、疼痛。 ⑦《西藏常用中草藥》:健脾和胃,調(diào)氣解郁,止痛,安胎。治慢性胃炎,胃腸機能紊亂,肋間神經(jīng)痛,胸壁挫傷和岔氣作痛。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3錢;或入丸、散。
【注意】《陜西中藥志》:內(nèi)熱口干,喉干舌絳者忌用。
【備注】同屬植物總狀青木香的根在新疆、西藏等地亦作上木香入藥。原植物形態(tài)與本種相似,其區(qū)別為莖常分枝,頭狀花序無;蚬iLO.5~4厘米,排成總狀花序。藥材根頭部較膨大。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