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酸棗樹(shù)皮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出自《陜西中草藥志》
【拼音名】Suān Zǎo Shù Pí
【英文名】root-bark of Spine Date
【來(lái)源】 藥材基源:為鼠李科植物酸棗的樹(shù)皮。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Ziziphus jujuba Mill.var.spinosa(Bunge)Hu ex H.F.Chow 采收和儲(chǔ)藏:全年均可采剝,洗凈,曬干。
【原形態(tài)】酸棗 落葉灌木,稀為小喬木,高1-3m。老枝灰褐色,幼枝綠色;于分枝基部處具刺1對(duì),1枚針形直立,長(zhǎng)達(dá)3cm,另1枚向下彎曲,長(zhǎng)約0.7cm。單葉互生;托葉針狀;葉片長(zhǎng)圓狀卵形至卵狀披針形,先端鈍,基部圓形,稍偏斜,邊緣具細(xì)鋸齒;ㄐ,2-3朵簇生于葉腋;花萼5裂,裂片卵狀三角形;花瓣5,黃綠色,與萼片互生,雄蕊5,與花瓣對(duì)生;花盤(pán)明顯,10淺裂;子房橢圓形,埋于花盤(pán)中,花柱2裂。核果肉質(zhì),近球形,成熟時(shí)暗紅褐色,果皮薄,有酸味;ㄆ6-7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向陽(yáng)或干燥的山坡、山谷、丘陵、平原、路旁以及荒地。性耐干旱,常形成灌木叢。 資源分布:分布于華北、西北及遼寧、山東、江蘇、安徽、河南、湖北、四川。
【性味】味澀;性平
【功能主治】斂瘡生肌;解毒止血。主燒燙傷;外傷出血;崩漏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研末,撒布或調(diào)涂;或浸酒搽;或煎水噴涂;或熬膏涂。內(nèi)服:煎湯,15-30g。
【附方】1、治便血:酸棗根皮一兩。刮去黑皮焙干,用水一碗煎至一茶杯,溫服。如不止,隔七天再服一劑。 (《天津中草藥》)2、治燒、燙傷:酸棗根皮三斤。切碎,水煎成膏,涂于凈布上,貼傷處。 (《天津中草藥》)3、治高血壓頭暈頭痛:酸棗根一兩(去外層黑皮, 去木心,用內(nèi)皮)。加水煎煮兩次,分兩次服。〔山東昌濰地區(qū)《赤腳生》(3):21,1970]
【各家論述】《陜西中草藥》:澀精止血。治淋濁,白帶,滑精,出血。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