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水梔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福建民間草藥》
【拼音名】Shuǐ Zhī
【別名】伏尸梔子(《雷公炮炙論》),水梔子(《八閩通志,),黃箕子、黃枝(《福建民間草藥》),馬牙梔、建梔、黃梔子(《藥材學(xué)》)。
【來源】為茜草科植物大花梔子的果實(shí)。
【原形態(tài)】 大花梔子,又名:水雞花(《質(zhì)問本草》),梔子花。 常綠灌木。枝綠色,幼枝具垢狀毛。葉對(duì)生或3葉輪生;長圓狀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7~14厘米,寬2~5厘米,先端漸尖或短尖,全緣,邊緣白色,兩面光滑,革質(zhì);具短柄;托葉膜質(zhì),基部合成一鞘;ù,單生于枝端或葉腋,徑約7厘米,白色,極香;萼裂片6,線狀;花冠裂片廣倒披針形;雄蕊6,花藥線形;子房下位,1室,花柱厚,柱頭棒狀。果實(shí)倒卵形或長橢圓形,長3~7厘米,徑1~1.5厘米,黃色,縱棱較高,果皮厚,花萼宿存;ㄆ5~7月。果期8~11月。 本植物的根(水梔根)、葉(水梔葉)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生境分布】分布我國中部及南部。
【性味】《福建民間草藥》:苦,寒。
【功能主治】 ①《中國藥植志》:能散熱毒。 ②《福建民間草藥》:治扭傷。
【用法用量】外用:搗敷。
【附方】治扭傷:水梔六至七粒,面粉一兩,黃酒二兩,生姜半兩。共搗爛,敷于傷部。(《福建民間草藥》)
【備注】本品與梔子相似而較長大,一般多作染料用,藥用大多作外傷敷料。此外,同屬植物狹葉梔子的果實(shí),亦作水梔使用。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