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山野豌豆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東北藥植志》
【拼音名】Shān Yě Wān Dòu
【別名】宿根巢菜(《重要牧草栽培》),落豆秧、山豌豆,山豆苗、宿根草藤、豆碗碗、澇豆秧(《國產牧草植物》),山黑豆(《東北藥植志》),透骨草、草藤(《吉林中草藥》)。
【來源】為豆科植物山野豌豆的嫩莖葉。7~9月間采收植株上部的嫩莖葉,曬干。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莖攀援狀,四棱形,高0.5~1米,植物各部多少被有疏柔毛。托葉半箭頭形或半邊的戟形,中間具有一較大牙齒,稀具數(shù)個不整齊牙齒;雙數(shù)羽狀復葉,小葉4~6對,葉軸末端具分歧的卷須;小葉橢圓形或長圓狀橢圓形,長15~35毫米,寬6~12毫米,先端鈍圓,或微缺,有細尖,基部圓形,全緣,膜質至革質,上面通常毛較少,下面明顯地灰白色?偁罨ㄐ蛞干;花梗與萼近等長;花紅紫色、藍色、或藍紫色;萼短筒形至鐘形,有毛,上部萼片三角形,比下部萼片顯著短,下部萼片披針形或三角狀錐形;旗瓣倒卵形,先端微缺,或圓形;翼瓣比龍骨瓣稍長,與旗瓣近等長;龍骨瓣先端稍狹,近三角形。莢果,長圓狀菱形。種子近球形。花期7~9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于草原、山坡、路旁、灌木叢。分布東北及河北、內蒙古、山西、陜西、甘肅、青海、河南、山東等地。產東北。
【性狀】干燥莖呈四棱形;質脆易折斷。葉為雙數(shù)羽狀復葉,多卷曲皺縮,葉軸先端有卷須。殘留小花呈藍色或紫色;偶有莢果,呈棕色或深棕色,內含黑色種子。氣微,味淡。
【性味】 ①《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甘苦,溫。 ②《北方常用中草藥手冊》:甘,平,無毒。
【功能主治】 祛風濕,活血,舒筋,止痛。治風濕痛,閃挫傷,無名腫毒,陰囊濕疹。 ①《東北藥植志》:療熱毒。軟堅。外用洗風濕、風氣疼痛、毒瘡。 ②《吉林中草藥》:活血止痛,敗毒燥濕。 ③《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舒筋活血,祛風止痛。治腰腿疼痛,大骨節(jié)病關節(jié)痛,筋骨麻木,扭挫傷,閃腰岔氣。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5錢(鮮者1~1.5兩)。外用:煎水熏洗或研末調敷。
【附方】 ①治風濕痛:山野豌豆、菖蒲適量,煎水熏洗。 ②治無名腫毒:山野豌豆適量。研細末,用蠟調敷。 ③治陰囊濕疹:山野豌豆、花椒、艾葉各3錢。煎水熏洗,每日一次。(選方出《吉林中草藥》)
【備注】本品及同屬植物廣布野豌豆和假香野豌豆的全草,在東北大部分地區(qū)均作透骨草使用。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