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雙腎藤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四川中藥志》
【拼音名】Shuānɡ Shèn Ténɡ
【來源】為豆科植物鄂羊蹄甲的根。秋季收采。
【原形態(tài)】 鄂羊蹄甲,又名:馬蹄。 木質(zhì)藤本,被稀疏紅棕色柔毛。莖纖細(xì),四棱,有卷須2支,對(duì)生。葉對(duì)生,卵形或心形,長約5厘米,寬約6厘米,先端分裂,裂片頂端圓形,全緣,基部心臟形,葉脈掌狀,7~9條,葉柄長3.5~4.5厘米。傘房花序頂生,長5~8厘米,花序軸被紅棕色柔毛;小花紅棕色,上有紫色脈紋,苞片與小苞片線狀,亦被紅棕色柔毛,長5~7毫米;花瓣5,匙形,兩面除邊緣外,均被紅棕色長柔毛,邊緣皺邊狀,基部楔形,長1~1.5厘米;雄蕊10,發(fā)育雄蕊僅3枚,花絲長約1.5~2厘米,花藥瓣裂;雌蕊單一,子房長柱形,縣長柄,無毛,柱頭頭狀。莢果帶形,扁平,無毛,有明顯的網(wǎng)脈,長14~21厘米,寬4~5厘米;有種子數(shù)粒;ㄆ6月。果期8月。
【生境分布】生于灌木叢中、林中及山坡石縫中。分布四川、湖南、湖北、江西、云南、貴州、廣東等地。
【性味】《四川中藥志》:性溫,味苦澀,無毒。
【功能主治】 治痢疾,疝氣,睪丸腫痛。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2兩;或燉肉服。外用:煎水洗。
【附方】 ①防治菌痢:鄂羊蹄甲根(切片)一至二兩。水煎服,每天一劑,分二次服。(《全展選編·傳染病》) ②治膀胱疝氣:雙腎藤、荔枝核、橘核、小茴、吳萸根。燉豬小肚吃。(《四川中藥志》) ③治睪丸腫痛:雙腎藤、雞腎草、木輩子、雙腎草、茴香根、氣桃子。共燉豬肉吃。(《四川中藥志》)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