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山扁豆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救荒本草》
【拼音名】Shān Biǎn Dòu
【別名】含羞草決明、黃瓜香、夢(mèng)草(《中國(guó)主要植物圖說(shuō)·豆科》),撻地沙、細(xì)杠木、砂子草(《南寧市藥物志》),地柏草(《廣東中藥》),水皂角(《貴州草藥》),假牛柑(《廣西中草藥》),望江南、疳草、下通草,魚(yú)骨折、紅霜石(《南方主要有毒植物》)。
【來(lái)源】為豆科植物山扁豆的全株。夏、秋采收全株,曬干或焙干。
【原形態(tài)】 亞灌木狀草本,高30~45厘米。莖多分枝,分枝瘦長(zhǎng),斜升或四散,多少被有短柔毛。雙數(shù)羽狀復(fù)葉,互生,長(zhǎng)7.5~10厘米;托葉線形,長(zhǎng)尖;小葉25~60對(duì),鐮刀狀錢(qián)形,長(zhǎng)3~5毫米,少有8毫米,先端短尖;üR干。單一或數(shù)朵排成短總狀花序;萼片5,披針形,先端急尖;花瓣5,黃色,少有長(zhǎng)于萼片者;雄蕊10,5長(zhǎng)5短,相間而生;雌蕊1,子房線形而扁,花柱內(nèi)彎,柱頭截形。莢果條形,扁平,長(zhǎng)2.5~5厘米;寬約5毫米,疏被毛。種子16~25粒,深褐色,平滑、光澤。花期8~9月。果期9~10月。 本植物的種子(山扁豆子)亦供藥用,另詳專(zhuān)條。
【生境分布】生于林下山坡間及田野、路旁。分布華北,南延至廣東、廣西、貴州、云南、臺(tái)灣等地。產(chǎn)廣東、廣西等地。
【性狀】干燥的全株。根細(xì)長(zhǎng),須根發(fā)達(dá),外表棕褐色,質(zhì)硬,不易折斷。莖多分枝,呈黃褐色或棕褐色,被短柔毛。葉卷曲,下部的葉多脫落,黃棕色至灰綠色,質(zhì)脆易碎;托葉錐尖。氣微,味淡。以葉多者為佳。
【性味】 甘,平。 ①《南寧市藥物志》:甘,平,無(wú)毒。 ②《廣西中草藥》:甘淡,平。
【功能主治】 清肝利濕,散瘀化積。治濕熱黃疸,暑熱吐瀉,水腫,勞傷積瘀,小兒疳積,療瘡癰腫。 ①《南寧市藥物志》:清熱,消食,生津。治疳積,止煩渴。 ②《廣東中藥》:治勞傷積瘀,內(nèi)傷咳嗽。 ③《貴州草藥,:清熱消腫,利水通淋。 ④《廣東中草藥,:清熱解毒,消積。治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jī)?nèi)服:煎湯,2~5錢(qián)(大劑量1~2兩)。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附方】 ①治黃疸。核斫嵌䞍,地星宿五錢(qián),煨水服。(《貴州草藥》) ②治暑熱葉瀉:山扁豆一兩,水煎服。(江西《草藥手冊(cè)》) ③治水腫和淋癥:水皂角、萹蓄各一兩,煨水服。 ④治小兒疳積:水皂角、水楊梅、菜油各五錢(qián),紅牛膝二錢(qián),蒸小母雞一只吃。 ⑤治夜盲:水皂角二兩、菊花三錢(qián),燉豬蹄一對(duì)吃。 ⑥治肩瘡:水皂角葉、水冬瓜葉各適量,搗絨,外敷患處。(③方以下出《貴州草藥》) ⑦治疔瘡:山扁豆鮮葉適量,搗爛,加鹽少許,拌和外敷。 ⑧治癰腫:山扁豆葉,研細(xì)末,用蜂蜜或雞蛋白調(diào)敷。 ⑨治肺癰(吐臭痰):山扁豆鮮全草四兩,用瘦豬肉四兩煮湯,以湯煎藥服。 ⑩治漆瘡:山扁豆全草適量,水煎洗。(⑦方以下出《湖南藥物志》)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