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yī)藥網(wǎng) 醫(yī)療器械 保健品網(wǎng) 醫(yī)藥招商 醫(yī)藥資訊 產(chǎn)品大全 百姓OTC 醫(yī)藥搜索 醫(yī)藥展會 醫(yī)藥人才 醫(yī)藥論壇
中醫(yī)藥-中國醫(yī)藥網(wǎng)
中醫(yī)藥首頁 辨證論治  針灸推拿   藥膳食療   中藥檢索   名醫(yī)風采   中醫(yī)文獻   中藥圖譜   中醫(yī)藥詞典   中成藥
 高級搜索
中藥資源

中藥圖譜 中藥故事
中藥炮制 藥材栽培
藥市快訊 中藥法規(guī)
中藥招商 中藥產(chǎn)品


中醫(yī)基礎
·基本特點 ·陰陽學說
·五行學說 ·八綱辨證
·望診 ·聞診 ·問診 ·切診
·方藥概論 
...更多

藥材認識
拼音索引: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筆畫索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以上

常用方劑

解表 清熱 溫里
瀉下 消導 祛濕
理氣 理血 補益
固澀 開竅 驅(qū)蟲
鎮(zhèn)潛熄風 祛風濕
止咳化痰平喘


  藥材認識

忍冬藤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出處】《本草經(jīng)集注》

【拼音名】Rěn Dōnɡ Ténɡ

【別名】老翁須、金釵股、大薜荔、水楊藤、千金藤(《蘇沈良方》),鴛鴦草(《墨莊漫錄》),鷺鷥藤(《履巉巖本草》),忍冬草(《證治要訣》),左纏藤(《余居士選奇方》),忍寒草(《洪氏集驗方》),通靈草、蜜桶藤(《土宿本草》),金銀花藤(《丹溪心法》),金銀藤(《乾坤生意秘韞》),金銀花桿(《滇南本草》),甜藤(《本草述》),右篆藤(《分類草藥性》),右旋藤(《貴州民間方藥集》),二花秧、銀花秧(《河南中藥手冊》)。

【來源】為忍冬科植物忍冬的莖葉。秋、冬割取帶葉的莖藤,扎成小捆,曬干。

【原形態(tài)】
忍冬(《別錄》)
多年生半常綠纏繞灌木,高達9米。莖中空,幼枝密生短柔毛。葉對生;葉柄長4~10毫米,密被短柔毛;葉片卵圓形,或長卵形,長2.5~8厘米,寬1~5.5厘米,先端短尖,罕鈍圓,基部圓形或近于心形,全緣,兩面和邊緣均被短柔毛;ǔ蓪σ干;花梗密被短柔毛;苞片2枚,葉狀,廣卵形;小苞長約1毫米;花萼短小,5裂,裂片三角形,先端急尖;合瓣花冠左右對稱,長達5厘米,唇形,上唇4淺裂,花冠筒細長,約與唇部等長,外面被短柔毛,花初開時為白色,2~3日后變金黃色;雄蕊5,著生在花冠管口附近;子房下位,花柱細長,和雄蕊皆伸出花冠外。漿果球形,直徑約6毫米,熟時黑色;ㄆ5~7月。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
生于山野中,亦有栽培。分布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甘肅等地。
主產(chǎn)浙江、四川、江蘇、河南、陜西、山東、廣西、湖南等地。此外安徽、甘肅、湖北、江西、福建、山西、云南、遼寧、河北等地亦產(chǎn)。

【性狀】干燥莖呈細長圓柱形,直徑1.5~6毫米,表面暗紅色或灰棕色,有細柔毛,尤以嫩枝為多。皮部易剝落,常撕裂作纖維狀。莖上常帶有橢圓形、綠黃色的葉,多破碎不全。質(zhì)堅脆,斷面灰白色或黃白色,中央髓部有空隙。氣弱,味淡。以外皮棗紅色、質(zhì)嫩帶葉者為佳。

【化學成份】葉含忍冬甙即木犀草素-7-鼠李糖葡萄糖甙、木犀草素等黃酮類。莖含鞣質(zhì)、生物堿。

【藥理作用】
木犀草素對平滑肌(兔寓體小腸)有解痙作用,但不及罌粟堿;并有輕度利尿(增加氯化鈉的排出)作用。
木犀草素在年幼大鼠(生后25~28天)口服后,可使胸腺萎縮,此作用與垂體-腎上腺系統(tǒng)有關,可用來解釋其抗炎作用。木犀草素在體外,濃度為1:350000時,能抑制葡萄球菌及枯草桿菌的生長。

【炮制】揀去雜質(zhì),用水浸泡,潤透,切片,曬干。

【性味】
甘,寒。
①《別錄》:甘,溫,無毒。
②《藥性論》:味辛。
③《本草拾遺》:小寒。
④《本草再新》:味甘苦,性微寒。

【歸經(jīng)】
入心、肺經(jīng)。
①《要藥分劑》:入肺經(jīng)。
②《本草再新》:入心、肺二經(jīng)。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通絡。治溫病發(fā)熱,熱毒血痢,傳染性肝炎,癰腫瘡毒,筋骨疼痛。
①《別錄》:主寒熱身腫。
②陶弘景:煮汁以釀酒,補虛療風。
③《藥性論》:主腹脹滿,能土氣下澼。
④《本草拾遺》:主熱毒血痢水痢。
⑤《履巉巖本草》:治筋骨疼痛。
⑥《滇南本草》:寬中下氣,消痰,祛風熱,清咽喉熱痛。
⑦《綱目》:治一切風濕氣及諸腫毒,癰疽疥癬,楊梅惡瘡,散熱解毒。
⑧《本草再新》:治心虛火旺,補氣寬中,咳嗽,癰痿。。
⑨《南京民間藥草》:莖葉及花對眼睛發(fā)炎時有療效。
⑩《貴州民間方藥集》:葉:外敷治刀傷。
⑾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治濕熱腿痛。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0.3~1兩;入丸、散或浸酒。外用:煎水熏洗、熬膏貼或研末調(diào)敷。

【附方】
①治四時外感、發(fā)熱口渴,或兼肢體酸痛者:忍冬藤(帶葉或花,干者)一兩(鮮者三兩)。煎湯代茶頻飲。(《泉州本草》)
②治熱毒血。喝潭贊饧蹇。(《圣惠方》)
③治癰疽發(fā)背、腸癰、奶癰、無名腫痛,憎寒壯熱,類若傷寒:忍冬草(去梗)、黃芪(去蘆)各五兩,當歸一兩二錢,甘草(炙)八兩。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酒一盞半,煎至一盞,若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食前服,少頃再進第二服;留渣外敷。未成膿者內(nèi)消,已成膿者即潰。(《局方》神效托里散)
④治一切癰疽:忍冬藤(生。┪鍍,大甘草節(jié)一兩。上用水二碗,煎一碗,入無灰好酒一碗,再煎數(shù)沸,去滓,分三服,一晝夜用盡,病重晝夜二劑,至大小便通利為度;另用忍冬藤一把爛研,酒少許敷四周。(《外科精要》忍冬酒)
⑤治諸般腫痛,金刃傷瘡,惡瘡:金銀藤四兩,吸鐵石三錢,香油一斤。熬枯去滓,入黃丹八兩,待熬至滴水不散,如常攤用。(《乾坤生意秘韞》忍冬膏)
⑥治惡瘡不愈:左纏藤一把。搗爛,入雄黃五分,水二升,瓦罐煎之,以紙封七重,穿一孔,待氣出,以瘡對孔熏之,三時久.大出黃水后,用生肌藥取效。亦治輕粉毒癰。(《余居士選奇方》)
⑦治瘡久成漏:忍冬草浸酒常服。(《證治要訣》)
⑧治風濕性關節(jié)炎:忍冬藤一兩,稀薟草四錢,雞血藤五錢,老鶴草五錢,白薇四錢,水煎服。(《山東中藥》)
⑨治毒草中毒:鮮金銀花嫩莖葉適量,用冷開水洗凈,嚼細服下。(《上海常用中草藥》)

【各家論述】
①《綱目》:忍冬莖葉及花功用皆同。昔人稱其治風、除脹、解痢為要藥,而后世不復知用;后世稱其消腫、散毒、治瘡為要藥,而昔人并未言及,乃知古今之理,萬變不同,未可一轍論也。按陳自明《外科精要》云,忍冬酒治癰疽發(fā)背,初發(fā)便當服此,其效甚奇,勝于紅內(nèi)消。洪邁、沈括諸方所載甚詳。
②《醫(yī)學真?zhèn)鳌罚河嗝坑勉y花,人多異之,謂非癰毒瘡瘍,用之何益?夫銀花之藤,乃宣通經(jīng)脈之藥也。……通經(jīng)脈而調(diào)氣血,何病不宜,豈必癰毒而后用之哉。
③《本革正義》:忍冬,《別錄》稱其甘溫,實則主治功效,皆以清熱解毒見長,必不可以言溫。故陳藏器謂為小寒,且明言其非溫;甄權(quán)則稱其味辛,蓋惟辛能散,乃以解除熱毒,權(quán)說是也。今人多用其花,實則花性輕揚,力量甚薄,不如枝蔓之氣味俱厚。古人只稱忍冬,不言為花,則并不用花入藥,自可于言外得之。觀《綱目》所附諸方,尚是藤葉為多,更是明證。《別錄》謂主治寒熱身腫,蓋亦指寒熱癰腫之瘡瘍而言,與陳自明《外科精要》之忍冬酒、忍冬圓同意,非能泛治一切腫脹。甄權(quán)謂治腹脹滿,恐有誤會;雖味辛能散,而性本寒涼,必非通治脹滿之藥。甄權(quán)又謂能止氣下澼,則熱毒蘊于腸腑之辯積滯下,此能清之,亦猶陳藏器謂治熱毒血痢耳。藏器又謂治水痢,則謂大便自利之水泄,惟熱痢或可用之,而脾腎虛憊之自利,非其所宜。瀕湖謂治諸腫毒,癰疽疥癬,楊梅諸惡瘡,散熱解毒。則今人多用其花,壽頤已謂不如藤葉之力厚,且不僅煎劑之必須,即外用煎湯洗滌亦大良。隨處都有,取之不竭,真所謂簡、便、賤三字畢備之良藥也。

【臨床應用】
①治療傳染性肝炎
取忍冬藤2兩,加水1000毫升,煎至400毫升,早晚分服。15天為一療程,每療程間隔1~3天。治療22例,其中癥狀基本消失,肝功能正常者12例;癥狀、體征部分消失或明顯減輕,肝功能明顯好轉(zhuǎn)者6例;癥狀、體征無明顯變化者4例。
②治療細菌性痢疾及腸炎
以忍冬藤100克切碎,置于瓦罐內(nèi),加水200毫升,放置12小時后,用文火煎煮3小時,加入適量蒸餾水,使成100毫升,過濾。每日每公斤體重服1.6~2.4毫升,按病情輕重,酌予增減。一般初服20毫升,每4小時1次;癥狀好轉(zhuǎn)后,改為20毫升,一天4次,至泄瀉停止后2天為止。治療菌痢60例,腸炎90例,除4例服藥1~2日未繼續(xù)服用外,其余146例均獲良好效果。癥狀平均消失時間為:腹痛3天,退熱2天,里急后重2.5天,泄瀉停止2天,大便成形4.4天。未見不良反應。另有用忍冬藤1.5兩,每日2次煎服,同時以忍冬藤5錢煎水保留灌腸,每日1次。7日為一療程。治療急性菌痢167例,經(jīng)一療程治愈者131例(78.44%),無效者36例。用藥后平均2天退熱,大便次數(shù)、性狀及鏡檢恢復正常平均日數(shù)分別為5.6、4.5、4.9天,細菌培養(yǎng)轉(zhuǎn)陰日數(shù),多數(shù)在3天左右,腸鏡檢查腸道病變在10日內(nèi)的陰轉(zhuǎn)率為:非潰瘍型84.6%,潰瘍型80%。治療慢性菌痢80例,一療程的治愈率為73.9%。發(fā)熱病例平均1.5天退熱,大便次數(shù)、性狀及鏡檢分別平均在5.5、4.6天恢復正常,細菌培養(yǎng)平均3.7天轉(zhuǎn)陰;腸鏡檢查:24例非潰瘍型皆恢復正常,38例潰瘍型在10日內(nèi)痊愈者占84.2%。
此外,用忍冬藤4兩煎服,或結(jié)合辨證加用其它藥物,治療闌尾炎亦有一定效果。

【摘錄】《*辭典》
(醫(yī)藥網(wǎng)整理,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關于公司 | 網(wǎng)站簡介 | 服務項目 | 技術支持 | 意見反饋 | 法律聲明 | 友情鏈接 | 聯(lián)系我們
兄弟站點:  生意寶 - 生意社 - 生意場 - 網(wǎng)經(jīng)社 - 產(chǎn)業(yè)互聯(lián)網(wǎng) - 企業(yè)風險評級 - 撮合交易 - 化工網(wǎng) - 紡織網(wǎng)
   檢測通 - 醫(yī)療器械網(wǎng) - 企業(yè)官網(wǎng)服務 - 化工網(wǎng)商城
© 醫(yī)藥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 浙ICP證:浙B2-20080131-8 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浙)-經(jīng)營性-2020-0027  浙公網(wǎng)安備 33010602010403     
市場:0571-88161141 服務:0571-88228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