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豬毛草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峨嵋藥植》
【拼音名】Zhū Máo Cǎo
【別名】善雞尾草、小鳳尾草(《貴州民間藥物》)。
【來源】為鳳尾蕨科植物狹葉鳳尾蕨的根或莖葉。全年可采。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20~40厘米。根狀莖短。葉柄叢生,細瘦有棱,長3~6厘米,稻稈色至褐棕色。葉二型,不生孢子的葉柄較短,葉廣三角形,長7~15厘米,寬6~9厘米,2回羽狀分裂,頂片由小羽片3枚組成,側(cè)羽片2~3對,基部羽片有短柄,2~3回分叉,中部羽片1回分叉或不分叉,上部羽片常不分叉,裂片線形,長4~6厘米,寬1~2毫米,邊緣除先端有銳鋸齒外,均全緣,紙質(zhì),光滑無毛,葉軸赤色;著生孢子囊的葉柄較長,亦2回羽狀分裂。孢子囊群看生于葉緣,連續(xù)不中斷,但不及裂片之先端。
【生境分布】生于路旁石隙中。分布貴州、四川、廣西、湖北、陜西及甘肅南部。
【性味】性涼,味苦澀,無毒。
【功能主治】清熱,散毒。治犬咬傷、湯火傷、刀傷。
【用法用量】外用:搗敷或研末調(diào)敷。
【注意】忌內(nèi)服。
【附方】 ①治狂犬咬傷:割雞尾草根莖,加酒捶絨外包;另用善雞尾草、化稿樹皮、楊梅樹皮,干者各二錢。煎水日洗三次。 ②治湯火燙傷:善雞尾葉,焙干為末,茶抽調(diào),以鴨毛蘸涂患處。 ③治刀傷:善雞尾嫩葉、酸迷迷、糯米菜,搗爛敷患處,每日換藥一次。(性味以下出《貴州民間藥物》)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