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牛藤果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拼音名】Niú Ténɡ Guǒ
【來源】 藥材基源:為木通科植物那藤Stauntonia hexaphylla Decne.或尾葉那藤S.Hexaphylla Decne.var.urophylla Hand.-Mazz.的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Stauntonia hexaphylla(Thunb.)Decne.2.Stauntonia hexaphylla Decne.var.urophylla.Hand.Mazz. 采收和儲藏:秋季果實將成熟尚呈青色時采摘,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tài)】 1.那藤 常綠藤本。掌狀復葉互生;葉柄長;小葉3-7,小葉柄長3cm;小葉片長圓形至長卵圓形,革質(zhì),先端短漸尖,基部圓形,長4-9cm,寬2-2.5cm,全緣,上面平滑,下面帶白色?偁罨騻阈位ㄐ蛴3-7朵花組成,雌雄同株;花直徑1.5-2cm,白色、淡紅色或有青蓮色暈;雄花外輪萼片3,闊披針形,長約13mm,內(nèi)輪萼片3,線形,稍長,雄蕊6;雌花較大而數(shù)少,內(nèi)輪萼片3,披針形較外輪的為短,退化雄蕊6,成熟心皮卵圓形,紫色。漿果卵圓形,紅色,長6-7cm,果肉白色,內(nèi)含黑色種子多數(shù)。花期5月,果期9-10月。 2.尾葉那藤 攀援灌木。全株無毛。小枝灰褐色。掌狀復葉;小葉3-7,革質(zhì);葉形變化很大,倒卵形至長圓狀倒披針形,長3.8-8cm,寬1-3cm,先端長尾尖,尖頂常具短而易斷的絲狀尖頭,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上面亮綠色,下面黃綠色,有時具白色斑點,側(cè)脈和網(wǎng)脈常在上面明顯凹下,下面稍隆起;ù菩弁,常排成疏松的總狀花序,總花梗長3-8cm,小花梗長1-3cm;雄花有萼片6,外輪3,長圓狀披針形,頂端略尖或鈍,內(nèi)輪較狹;線狀披針形,先端鈍;無花瓣;雄蕊6枚,花絲全部合生,藥隔先端凸頭長約1mm,遠較花藥為短;雌花的萼片和雄花相似,但較大,心皮3。漿果卵圓形,內(nèi)含數(shù)粒黑色光亮的種子。花期3-5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生于山谷林緣或山腳灌叢中,也有栽培于庭園中。 2.多生于山坡路旁或溝谷林緣灌叢中。 資源分布:1.分布于臺灣、廣東、廣西等地。 2.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化學成份】種子含七姐妹藤甙(mubenin)A、B及C。愈傷組織提取液含那藤甙(mubenoside)A。
【藥理作用】果實和果仁對蛔蟲、鞭蟲有驅(qū)蟲作用。
【性味】苦;寒
【功能主治】解毒消腫;殺蟲止痛。主瘡癰;疝氣疼痛;蛔蟲;鞭蟲病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6-12g。外用:鮮品適量,搗爛外敷。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