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牛角瓜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始載于《新華本草綱要》。
【拼音名】Niú Jiǎo Guā
【別名】牛角瓜葉、野攀枝花、大麻風(fēng)藥、羊浸樹(shù)
【來(lái)源】 藥材基源:為蘿藦科植物牛角瓜的葉。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Calotropis gigantea (L.) Dry.ex Ait.[Asclepias gigantea L.」 采收和儲(chǔ)藏:夏、秋季采摘,曬干。
【原形態(tài)】直立灌木,高達(dá)3m。幼嫩部分具灰白色濃毛,全株具乳汁。葉對(duì)生;葉柄極短;葉片倒卵狀長(zhǎng)圓形,先端急尖,基部心形,長(zhǎng)8-20cm,寬3.5-9.5cm,兩面有毛,后漸脫落,側(cè)脈每邊4-6條。聚傘花序傘狀,腋生或頂生;花序梗和花梗被灰白色絨毛,花梗長(zhǎng)2-2.5cm;花萼5裂,內(nèi)面基部有腺體;花冠紫藍(lán)色,寬鐘狀,直徑3cm,花冠裂片5,鑷合狀排列;副花冠5裂,肉質(zhì),生于雄蕊的背面,先端內(nèi)向,基部有外卷的距;花粉塊每室1個(gè),長(zhǎng)圓形,下垂。蓇葖果單生,膨脹,端部外彎,長(zhǎng)7-9cm,直徑達(dá)3cm,被短柔毛。種子寬卵形,先端具長(zhǎng)約2.5cm的白絹質(zhì)種毛。花、果期幾乎全年。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低海拔向陽(yáng)山坡、曠野地及海邊。 資源分布:分布于廣東、海南、廣西、四川、云南等地。
【性狀】根含強(qiáng)心甙元:烏斯卡定(uscharitin),烏他甙元(uzarigenin),牛角瓜甙(calotropin),異牛角瓜甙(calactin)[1]。還含三萜類成分:α-香樹(shù)脂醇(α-amyrin)和β-香樹(shù)脂醇(β-amyrin),蒲公英甾醇(taraxasterol),φ-蒲公英甾醇(φ-taraxasterol),羽扇豆醇(lupeol)以及它們的乙酸酯(acetate)和3′-甲基丁酸酯(3′-methylbutanoate),24-亞甲基環(huán)木菠蘿烷醇(24-methylenecycloartanol)[3]。
【性味】微苦;澀;性平;有毒
【功能主治】祛痰定喘咳。主咳嗽痰多;百日咳
【用法用量】?jī)?nèi)服:煎湯,1-3g;或入散劑。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地上部和乳汁:外用治各種皮膚癬及疣。本種有大毒,不可內(nèi)服。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