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牛筋草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綱目拾遺》
【拼音名】Niú Jīn Cǎo
【別名】千金草(《綱目拾遺》),千千踏、忝仔草、千人拔(《福建民間草藥》),穆子草(《廣西中獸醫(yī)藥植》),牛頓草、鴨腳草(《閩南民間草藥》),粟仔越、野雞爪、粟牛茄草(《閩東本草》),扁草、水枯草(《江西民間草藥驗(yàn)方》),油葫蘆草,蟋蟀草、千斤草(《上海常用中草藥》),稷子草(《福建中草藥》)。
【來源】為禾本科植物牛筋草的帶根全草。八、九月采收,洗凈,曬干,切斷。
【原形態(tài)】一年生草本,高15~90厘米。須根細(xì)而密。稈叢生,直立或基部膝曲。葉片扁平或卷折,長達(dá)15厘米,寬3~5毫米,無毛或表面具疣狀柔毛;葉鞘壓扁,具脊,無毛或疏生疣毛,口部有時(shí)具柔毛;葉舌長約1毫米。穗狀花序,長3~10厘米,寬3~5毫米,常為數(shù)個(gè)呈指狀排列(罕為2個(gè))于莖頂端;小穗有花3~6朵,長4~7毫米,寬2~3毫米;穎披針形,第1穎長1.5~2毫米,第2穎長2~3毫米;第1外稃長3~3.5毫米,脊上具狹翼;種子矩圓形,近三角形,長約1.5毫米,有明顯的波狀皺紋。花果期6~10月。
【生境分布】見于曠野荒蕪的地方。分布全國各地。
【性味】 ①《福建民間草藥》:甘,平,無毒。 ②《閩東本草》:味甘淡,性涼。
【歸經(jīng)】 ①《百草鏡》:入肝經(jīng)。 ②《閩東本草》:入肺、胃二經(jīng)。
【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治傷暑發(fā)熱,小兒急驚,黃疸,痢疾,淋病,小便不利;并能防治乙腦。 ①《百草鏡》:行血,長力。 ②《福建民間草藥》:利尿,清熱,消疝氣。 ③《民間常用草藥匯編》:強(qiáng)筋骨,治遺精。 ④《閩東本草》:治小兒急驚,石淋,腰部挫傷,腸風(fēng)下血,反胃,喘咳。 ⑤《上海常用中草藥》:活血補(bǔ)氣。治脫力勞傷,肺結(jié)核。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錢(鮮者1~3兩);或搗汁。
【附方】 ①治高熱,抽筋神昏:鮮牛筋草四兩,水三碗,燉一碗,食鹽少許,十二小時(shí)內(nèi)服盡。(《閩東本草》) ②治脫力黃,勞力傷,治瘵:牛筋草連根洗去泥,烏骨雌雞腹內(nèi)蒸熱,去草食雞。(《綱目拾遺》) ③治濕熱黃疸:鮮牛筋草二兩,山芝麻一兩,水煎服。(江西《草藥手冊》) ④治下。号=畈菀恢炼䞍,煎湯調(diào)烏糖服,日二次。(《閩東本草》) ⑤治小兒熱結(jié),小腹脹滿,小便不利:鮮牛筋草根二兩,酌加水煎成一碗,分三次,飯前服。(《福建民間草藥》) ⑥治傷暑發(fā)熱:鮮牛筋草二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⑦治淋濁:鮮牛筋草二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⑧治腰部挫閃疼痛:牛筋草、絲瓜絡(luò)各一兩,燉酒服。(《閩東本草》) ⑨治疝氣鮮牛筋草根四兩,荔枝干十四個(gè),酌加黃酒和水各半,燉一小時(shí),飯前服,日兩次。(《福建民間草藥》) ⑩治乳癰初起,紅腫熱痛:牛筋草頭一兩,蒲公英頭一兩,煮雞蛋一個(gè)服。并將草渣輕揉患處。(《閩南民間草藥》) ⑾預(yù)防乙型腦炎:鮮牛筋草二至四兩,水煎代茶。(《福建中草藥》)
【臨床應(yīng)用】防治流行性乙型腦炎:預(yù)防用鮮草每日1兩,1次煎服,連服3天;間隔10天,再服3天;或每天2~4兩,1次煎服,連服3~5天,在184130人次預(yù)防服藥中,發(fā)病僅2例,發(fā)病率為0.91/100000,與以往6年的發(fā)病率相比,是最低的1年。治療每日用干草1~3兩,洗凈加水濃煎成50~100毫升,3次分服,7~10天為一療程。以此為主藥,治療27例,除2例死亡外,其余均獲痊愈。體溫降至正常所需日數(shù)短者1天,長者12天,重癥病例平均退熱時(shí)間為3.2天。少數(shù)服藥后有輕微短暫的腰痛、腹瀉、頭痛、惡心、嘔吐等反應(yīng),對于血液及腎臟未見不良影響。(臨床所用的牛筋草,有時(shí)與同科植物的鼠尾粟混用。)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