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牛蒡莖葉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藥性論》
【拼音名】Niú Bànɡ Jīnɡ Yè
【別名】大夫葉(《中藥志》)。
【來源】菊科植物牛蒡的葉片。
【藥理作用】葉含抗菌物質(zhì)最多,主要抗金黃色葡萄球菌,最小抑制濃度為每毫升400微克,葉之漿汁亦有一定作用?咕煞衷陂_花期含率最高;但植物中又含氧化酶,能破壞抗菌成分,故在收獲后宜即用乙醇蒸氣以破壞氧化酶,但又要注意不使乙醇凝于植物上,否則抗菌成分將被溶出而遭受損失。
【性味】《藥性論》:味甘,無毒。
【功能主治】 治頭風(fēng)痛,煩悶,金瘡,乳癰。皮膚風(fēng)癢。 ①《藥性論》:牛蒡單用,主面目煩悶,四肢不健,通十二經(jīng)脈,治五臟惡氣,可常作菜食之,令人身輕。又:莖葉取汁,夏月多浴,去皮間習(xí)習(xí)如蟲行風(fēng)。洗了,慎風(fēng)少時。 ②《食療本草》:金瘡,取葉貼之。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煮食。外用:煎水洗,熬膏涂或以葉貼瘡。
【附方】 ①治風(fēng)頭及腦掣痛不可禁者:牛蒡莖葉,搗取濃汁二升,合無灰酒一升,鹽花一匙頭,煻火煎令稠成膏,以摩痛處,風(fēng)毒散自止。亦主時行頭痛。摩時須極力令作熱乃速效。冬月無苗,用根代之亦可。(《篋中方》) ②治急性乳腺炎:牛蒡子葉(干品三錢,鮮品一兩),水煎當(dāng)茶。(《全展選編·外科》)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