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毛氈草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拼音名】Máo Zhān Cǎo
【別名】臭草、鵝掌風、走馬風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毛氈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lumea hieracifolia (D. Don) DC.[Ergeron hieracifolium D. Don;Conyza hieracifolia Spreng.]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收,鮮用或切段晾干。
【原形態(tài)】毛氈草 草本,高50-150cm。莖上部有分枝,具條棱,被開展的必絹毛狀長柔毛,并雜有頭狀具柄腺毛,在上部和花序軸被毛更密,節(jié)間長1-2cm。葉主要莖生,下部和中部葉橢圓形或長橢圓形,長7-10cm。寬2-3.5cm,先端短尖或小凸尖,基產(chǎn)漸狹下延,近無柄,邊緣有硬尖齒,上面被白色短毛,下面被密絹毛狀絨毛或綿毛;上部葉較小,無柄,長2-4cm,寬0.4-1.5cm,兩面被白色密綿毛或絲光毛,邊緣尖齒。頭狀花序多數(shù)2-7個簇生,排列成穗狀圓錐花序;總苞圓柱形或鐘形;總苞片4-5層,上部淡紫色,外層線狀披針形,背面被白色絨毛,中層線狀長圓形,背面被疏毛,內(nèi)層極狹,絲狀;花托無毛;花黃色;雌花多數(shù),花冠檐部3齒裂;兩性花較少數(shù),花冠檐部5稀6淺裂,有疏毛和腺體。瘦果圓柱形,具棱10條,被毛;冠毛白色,糙毛狀,易脫澆;ㄆ12月至翌年4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田邊、路旁、草地或低山灌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華南及福建、臺灣、貴、云南等地。
【性味】味微辛;性涼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主泄瀉;毒蟲螫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0-15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汁涂。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