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馬蹄葉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四川中藥志》
【拼音名】Mǎ Tí Yè
【別名】小馬蹄當(dāng)歸、水葫蘆、水八角(《貴州草藥》)。
【來源】為毛莨科植物驢蹄草或花葶驢蹄草的全草。
【原形態(tài)】 ①驢蹄草,又名:驢蹄菜。 多年生草本,高40~60厘米。根莖粗壯,匍匐。莖紫色,中空,常分枝。基生葉卵圓形或心形,直徑5~12厘米,邊緣具粗鋸齒,基部深心臟形,兩面無毛;葉柄長(zhǎng)6~15厘米,紫綠色;莖生葉與基生葉同形,具托葉,下部的葉具柄,上部葉無柄。單歧聚傘花序生于莖或分枝頂端,花黃色,直徑1.6~3.2厘米;萼片5,花瓣?duì),卵狀橢圓形,長(zhǎng)約1~1.8厘米;無花瓣;雄蕊多數(shù),花藥黃色;心皮數(shù)枚離生。蓇葖果長(zhǎng)橢圓形,長(zhǎng)約1厘米,先端成鉤狀,綠色。種子多數(shù),腎狀長(zhǎng)橢圓形,表面有縱紋,褐色有光澤。花期4~5月。果期6~7月。 生于林下陰處。分布四川、貴州、云南、湖北、甘肅、新疆以及東北等地。 ②花葶驢蹄草 多年生草本,莖高3.5~18(~24)厘米。基生葉具長(zhǎng)柄;葉片心狀卵形,長(zhǎng)1~3.5厘米,寬1.2~2.8(~4)厘米,先端圓,基部深心形,全緣或邊緣淺波狀;莖生葉小,長(zhǎng)在1.2厘米以下;▎紊2朵排成單歧聚傘花序;萼片5(~7),黃色,長(zhǎng)0.9~1.5(~1.9)厘米;心皮數(shù)枚,具短柄。蓇葖果,長(zhǎng)約1~1.6厘米。 生于濕草地或山谷溝邊。分布在西藏、云南、四川、青海、甘肅等地。
【性味】《四川中藥志》:性微溫,味辛,無毒。
【功能主治】《四川中藥志》:除風(fēng)散寒。治頭目昏眩及周身疼痛。
【用法用量】?jī)?nèi)服:煎湯,4~6錢;或泡酒。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