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美人蕉根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南寧市藥物志》
【拼音名】Měi Rén Jiāo Gēn
【別名】觀音姜(《南寧市藥物志》),小芭蕉頭(《四川中藥志》)。
【來源】為美人蕉科植物美人蕉的根莖。全年可采,挖得后去凈莖葉,曬干或鮮用。
【原形態(tài)】 美人蕉(《楓窗小牘》),又名:蘭蕉(《農(nóng)圃六書》),水蕉(《生草藥性備要》),蓮蕉(《臺(tái)灣府志》),曇華(《藥圃回春》),紅蕉、虎頭蕉、鳳尾花、白芭蕉。 多年生草本,高可達(dá)1米,綠色無毛,全株被蠟質(zhì)白粉。具塊狀根莖。地上枝叢生。單葉互生,葉大,具有鞘的葉柄;下部葉片較為長(zhǎng)大,卵狀長(zhǎng)圓形,長(zhǎng)10~30厘米,先端尖,基部闊楔形至圓形,全緣或微波狀?偁罨ㄐ,花單生或成對(duì),每花具1苞片,長(zhǎng)約1;2厘米;萼片3,長(zhǎng)1厘米,綠白色或先端帶紅色;花冠通常紅色,管長(zhǎng)約1厘米,裂片3,披針形,長(zhǎng)約3厘米;退化雄蕊3,鮮紅色,長(zhǎng)約4厘米,唇瓣全緣,發(fā)育雄蕊花藥與花絲相接處彎曲;子房下位,3室,花柱1,長(zhǎng)捧狀,扁。蒴果卵狀長(zhǎng)圓形,綠色,具柔軟刺狀物,長(zhǎng)約2.5厘米。花期6月(江蘇)或全年(廣州)。
【生境分布】全國(guó)大部分地區(qū)有栽培。
【性味】 苦,寒。 ①《生草藥性備要》:味澀,性寒。 ②《南寧市藥物志》:甘辛,微澀,有小毒。 ③《四川中藥志》:性寒,味苦澀,無毒。
【功能主治】 治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久痢,咯血,血崩,白帶,月經(jīng)不調(diào),瘡毒癰腫。 ①《生草藥性備要》:退熱毒,敷大瘡,又利小水。 ②《南寧市藥物志》:收斂,驅(qū)痰。治久痢,咯血,神經(jīng)病。 ③《四川中藥志》:補(bǔ)腎虛。治血崩,白帶,月經(jīng)不調(diào),癰毒初起紅腫疼痛。
【用法用量】?jī)?nèi)服:煎湯,1~3錢。外用:搗敷。
【附方】 ①治紅崩:小芭蕉頭、映山紅。燉雞服。 ②治紅崩,白帶,虛火牙痛:小芭蕉頭、糯米。燉雞服。 ③治白帶:小芭蕉頭、小過路黃。燉雞服。(①方以下出《四川中藥志》) ④治小兒肚脹發(fā)燒:小芭蕉頭花葉、過路黃各等分。生搗絨,炒熱,包肚子。(《重慶草藥》)
【臨床應(yīng)用】治療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取美人蕉鮮根2~4兩(最大量不超過半斤),水煎1次,早晚分服,20天為一療程。服藥時(shí)忌吃魚蝦、辛辣和葷菜、葷油。初步觀察63例,治愈58例,好轉(zhuǎn)3例,未愈2例。治愈時(shí)間在20天左右的有34例,30天左右的有18例,最長(zhǎng)45~47天,有6例。此外,亦有用美人蕉與苛草根、鐵馬鞭制成合劑,治療100例,治愈92例,基本治愈8例。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