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馬肉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別錄》
【拼音名】Mǎ Ròu
【來源】為馬科動(dòng)物馬的肉。
【原形態(tài)】 馬(《詩經(jīng)》) 體長(zhǎng)約1.5~2.5米,高約1~1.5米。毛色隨種類而不同。頭、面狹長(zhǎng),耳直立能動(dòng).前額闊,上披長(zhǎng)毛如發(fā).頸部長(zhǎng),有鬃毛,自頭后沿頸背向下披垂。軀干部長(zhǎng),胸部比腹部寬大。四肢細(xì)長(zhǎng),下部有距毛,前肢腕骨上方和后肢跗骨下方,有一部分無毛而有堅(jiān)固的灰白色胼胝體,俗稱夜眼。足趾僅第3趾發(fā)達(dá),成末端卵圓形的實(shí)性蹄;第2,第4趾均退化。尾自基部末端,具總狀長(zhǎng)毛,形如塵拂。
【性味】 甘酸,寒。 ①《別錄》:味辛苦,冷。 ②《日用本草》:味酸辛,冷。 ③《本經(jīng)逢原》:辛,溫。 ④《醫(yī)林纂要》:甘酸,寒。
【功能主治】 ①《別錄》:主除熱下氣,長(zhǎng)筋,強(qiáng)腰脊。脯療寒熱痿痹。 ②《食療本草》:主腸中熱。
【注意】 ①《千金·食治》:下利者,食馬肉必加劇。 ②《食療本草》:患瘡人切不得食,加增難瘥。 ③《日華子本草》:馬肉忌蒼耳、生姜。
【附方】 ①治豌豆瘡:馬肉煮爛,汁洗,干脯亦得。(《兵部手集方》) ②治頭店白禿:馬肉煮汁洗。(《圣惠方》)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