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漏斗瓶蕨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始載于《新華本草綱要》
【拼音名】Lòu Dǒu Pínɡ Jué
【英文名】Infundibuliform Bristle Fern
【別名】熱水蓮
【來源】 藥材基源:為膜蕨科植物漏斗瓶蕨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richomanes striatum Don[T.naseana Christ;Vandenboschia naseana(Christ)Ching]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收,洗凈,曬干。
【原形態(tài)】中型附生蕨類,植株高25-40cm。根莖黑褐色,橫走,堅硬,密生褐色節(jié)狀毛,下面疏生纖維狀根;葉腋有被毛的芽。葉遠(yuǎn)生;葉柄長5-15cm,兩側(cè)有狹翅下延至基部,在基部被有扁平節(jié)狀毛;葉片膜質(zhì),寬披針形至卵狀披針形,長20-35cm,寬6-10cm,三回羽裂;羽片14-20對,互生,有短柄,彼此以狹翅相連,三角狀斜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長3-7cm,寬1.5-2.5cm;一回羽片6-10對,互生,無柄,長卵形,基部上側(cè)1枚羽片最大,常覆蓋葉軸;二回羽片3-6對,互生,長圓形,上部有幾個單一或分叉的淺裂片;末回裂片短,圓線形,全緣,葉脈多回分叉,末回裂片有小脈1-2條;葉軸及羽軸均有翅,疏被黑褐色節(jié)狀毛。孢子囊群位于末回裂片先端,有時該裂片短縮使孢子囊群位于裂片間;囊苞管狀,呈狹漏斗形,長約1.5mm,直立或稍彎,兩側(cè)有狹翅,口部截形或略膨大,邊緣不外卷;囊托絲狀,黑色,長約3mm,伸出于囊苞外。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400-2700m的常綠闊葉林下樹干上或溪邊陰濕巖石上。 資源分布:分布于華南、西南及臺灣等地。
【性味】淡;澀;平
【歸經(jīng)】入脾、胃二經(jīng)
【功能主治】健脾開胃;止血。主消化不良;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研末敷。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有健脾、開胃、消積、止血、生肌的功能。用于消化不良及外傷出血。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