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柳白皮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出自《證類本草》
【拼音名】Liǔ Bái Pí
【別名】柳皮
【來源】 藥材基源:為楊柳科植物垂柳的樹皮或根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alix babylonica L. 采收和儲藏:多在冬、春季采收,趁鮮剝?nèi)淦せ蚋ぃゴ制,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tài)】喬木,高可達18m,樹冠開展疏散。樹皮灰黑色,不規(guī)則開裂;枝細,下垂,無毛。芽線形,先端急尖。葉狹披針形,長9-16cm,寬0.5-1.5cm,先端長漸尖,基部楔形,邊緣具鋸齒;葉柄長(3-)5-10mm,有短柔毛;托葉僅生在萌發(fā)枝上;ㄐ蛳热~或與葉同時開放;雄花序長1.5-3cm,有短梗,軸有毛;雄蕊2,花藥紅黃色;苞片披針形,外面有毛;腺體2;雌花序長達2-5cm,有梗,基部有3-4小葉,軸有毛;子房橢圓形,無柄或近無柄,花柱短,柱頭2-4深裂;苞片披針形,外面有毛;腺體有1。蒴果長3-4月,花期3-4月,果期4-5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耐水濕,也能生于旱處。 資源分布:分布于長江及黃河流域,其他各地均有栽培。
【性狀】 性狀鑒別 樹皮呈槽狀或扭曲的卷筒狀,或片狀。厚0.5-1.5mm,外表面淡黃色,灰褐色,有殘留的棕黃色木栓,粗糙,具縱向皺紋及長圓形結(jié)節(jié)狀疤痕;內(nèi)表面灰黃色,有縱皺紋,易縱向撕裂。體輕,不易折斷,斷面裂片狀。氣微,味微苦、澀。 根皮表面深褐色,粗糙,有縱溝紋,栓皮剝落后露出淺棕色木部。質(zhì)脆,易折斷,斷面纖維性。氣微,味澀。 顯微鑒別 樹皮橫切面:木栓層多已除去或有殘留。皮層較窄,薄壁細胞類長圓形,有的含棕褐色物。韌皮部占大部分,散有韌皮纖維束和晶纖維,韌皮射線寬1列細胞。薄壁細胞含有草酸鈣簇晶和方晶。
【化學成份】莖皮、根皮含水楊甙(salicin),蕓香甙(rutin),柚皮素-7-葡萄糖甙(naringenin-7-glucoside),柚皮素-5-葡萄糖甙(naringenin-5-glucoside),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luteolin-7-glucoside),柳皮甙(quercitrin)和槲皮素(querce-tin)。
【藥理作用】水楊甙有退熱作用。水楊甙與稀鹽酸或硫酸共煮可水解為水楊甙元(Saligenin或 Salicyl alcohol)及葡萄糖。水楊甙可作苦味劑(局部作用于胃),吸收后部分變?yōu)樗畻钏?解熱止痛),隨即很快水解。由于水楊甙轉(zhuǎn)變?yōu)樗畻钏嶂潭炔缓愣,故臨床上不能用前者代替后者。水楊甙元4-10%濃度可作局部麻醉用,幾乎無毒。
【性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祛風利濕;消腫止痛。主風濕骨痛;風腫瘙癢;黃疸;淋濁;乳癰;疔瘡;牙痛;湯火燙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煎水洗、酒煮或炒熱溫熨。
【各家論述】 1.《唐本草》:枝皮主痰熱淋疾;可為浴湯,洗風腫瘙癢;酒煮含,主齒痛。 2.《綱目》:煎服,治黃疸白濁酒煮,熨諸痛腫,去風,止痛消腫。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