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綠百合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綠百合首載于《植物名實圖考》卷六蔬類,云:云南有之;ㄉ叹G,紫斑銹錯,香極濃,根微苦。所述形態(tài)。附圖及產地,與百合科黃綠花滇百合較相似。
【拼音名】Lǜ Bǎi Hé
【別名】直瓣紅花百合、蒼山紅百合、百合
【來源】 藥材基源:為百合科植物黃綠花滇百合的鱗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ilium bakerianum Coll. ET hemsl. Var. delavayi (Franch.)Wils.[Lilium delavayi Franch.]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挖,除去莖葉及須根,洗凈,曬干。
【原形態(tài)】黃綠花滇百合 多年生草本,莖高60-90cm。莖上有小乳頭狀突起。鱗片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達2cm,直徑約1cm,白色。葉散生于莖的中上部;葉片條形或條狀披針形,長4-7.5cm,寬4-7mm,邊緣及下面沿中脈有乳頭狀突起;1-3朵,鐘狀,直立或傾斜,黃綠色或橄欖綠色至淡綠色,內具紅紫色或鮮紅色斑點;外輪花被片披針形,內輪花被片較寬,呈倒被針形或倒被針狀匙形;花絲鉆狀;子房圓柱形,柱頭近球形,3裂。蒴果長圓形;ㄆ7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林下。 資源分布:分布于四川、貴州、云南。
【性味】甘;微苦;涼
【功能主治】養(yǎng)陰潤肺;清心安神。主陰虛咳嗽;虛煩驚悸;失眠多夢;精神恍惚;癰腫;濕瘡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2g。外用:適量,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