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苦參實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出自《唐本草》。
【拼音名】Kǔ Shēn Shí
【英文名】Seed of Lightyellow Sophora
【別名】苦參子、苦豆。
【來源】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苦參Sophora flavescens Ait.的種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ophora flavescens Ait.[S.angustifolia Sieb.et Zucc.] 采收和儲藏:7-8月果實成熟時采收,曬干,打下種子,去凈果殼、雜質,再曬干。
【原形態(tài)】苦參 落葉半灌木,高1.5-3m。根圓柱狀,外皮黃白色。莖直立,多分枝,具縱溝;幼枝被疏毛,后變無毛。奇數(shù)羽狀復葉,長20-25cm,互生;小葉15-29,葉片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長3-4cm,寬1.2-2cm,先端漸尖,基部圓,有短柄,全緣,背面密生平貼柔毛;托葉線形。總狀花序頂生,長15-20cm,被短毛,苞片線形;萼鐘狀,扁平,長6-7mm,5淺裂;花冠蝶形,淡黃白色;旗瓣匙形,翼瓣無耳,與龍骨瓣等長;雄蕊10,花絲分離;子房柄被細毛,柱頭圓形。莢果線形,先端具長喙,成熟時不開裂,長5-8cm。種子間微縊縮,呈不明顯的串珠狀,疏生短柔毛。種子3-7顆,近球形,黑色;ㄆ5-7月,果期7-9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沙地或向陽山坡叢中及溪溝邊。 資源分布:分布于全國各地。
【化學成份】種子中含有左旋5a-羥基槐根堿(5a-hydroxyophocarpine),左旋槐根堿(sophocarpine),左旋N-甲基金雀花堿(N-methylcytisine),右旋9a-羥基苦參堿(9a-hydroxymatrine),左旋5a,9a-二羥基苦參堿(5a,9a-dihydroxymatrine),右旋苦參堿-N-氧化物(matrine-N-oxide),右旋槐花醇-N-氧化物(sophoranol N-oxide)。
【性味】苦;寒
【歸經(jīng)】肝;脾;大腸經(jīng)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通便;殺蟲。主急性菌。淮蟊忝亟Y;蛔蟲癥
【用法用量】內服:研末,0.6-1.5g,每日4次。
【各家論述】 1.《唐本草》:明目。 2.《四川武隆藥植圖志》:為健胃劑及驅除蛔蟲藥。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