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柯樹皮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本草拾遺》
【拼音名】Kē Shù Pí
【來源】為殼斗科植物柯樹樹皮的韌皮部。
【原形態(tài)】 柯樹,又名:木奴樹(《臨海異物志》),石櫟、青錫,栲樹、稠樹。 常綠喬木。樹皮青灰色,光滑:嫩枝被黃褐色柔毛,后漸光滑。葉互生,革質(zhì),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7~12厘米,寬2.5~4厘米,先端短尾狀鈍尖,基部楔形,全緣,上面深綠色,光亮,下面灰白色,密被鱗毛,中脈在上面陷下,在下面顯現(xiàn),側(cè)脈8對,在上畫不明顯,近邊緣處消失;葉柄長1~1.5厘米;ù菩弁辏换ㄐ蝽斏,被極密綿毛,雄花序為穗狀,長5~10厘米;O密,花被6裂,外被毛,雄蕊10~12;雌花序長10~13厘米,花軸粗壯,花每3~5朵聚生,花柱3。殼斗近無柄,呈平底的淺盤狀,高5~6毫米,直徑達10毫米,被覆瓦狀鱗片,鱗片細小,尖三角形,灰白色,相連成環(huán),在殼斗邊緣處更密。堅果外露,卵形。凸尖不顯著,底平,高1.5~2厘米,表面暗亦色,有光澤;ㄆ8~10月。果期次年10月。
【生境分布】生長于山坡叢林間。分布浙江、江蘇、湖南、江西、福建、廣東、廣西等地。
【性味】《本草拾遺》:味辛,平,有小毒。
【功能主治】《本草拾遺》:主大腹水病,取白皮作煎,爭可丸,如梧桐子大,平旦(服)三丸,須臾又一丸。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