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結(jié)血蒿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出自《西藏常用中草藥》
【拼音名】Jié Xuè Hāo
【英文名】Herb of Hairy Wormwood
【別名】老羊蒿、結(jié)白蒿、山蒿、白蒿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毛蓮蒿的莖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rtemisia vestita Wall.ex Bess.[A. sacrorum Ledeb. Var. uestita (Wall. Ex Bess.)Kitam。] 采收和儲藏:7-9月割取地上部分,切段,陰干。
【原形態(tài)】毛蓮蒿 半灌木草本或?yàn)樾」嗄緺睿?0-120cm。植株有濃烈香氣。根莖粗短,木質(zhì),常有營養(yǎng)枝。莖叢生,稀單一,分枝多而長;莖、枝紫紅色或紅褐色,被蛛絲狀微柔毛。葉互生;葉柄長達(dá)2cm,基部常有櫛齒狀的假托葉;葉片上面綠色或灰綠色,有小凹穴,兩面被灰白色密絨毛,下面較密;莖下部與中部葉卵形、橢圓狀卵形或近圓形,長2-7.5cm,寬1.5-4cm,二(至)三回櫛齒狀的羽狀分裂,第一回全裂或溶裂,每側(cè)有裂片4-6枚,第二回為深裂,小裂片邊緣常具數(shù)枚櫛齒狀的深裂齒,先端有小尖頭,中軸兩側(cè)有櫛齒小理解片;上部葉小,櫛齒狀羽狀深裂或淺裂;苞片葉分裂或不分裂,披針形,邊緣有少量櫛齒。頭狀花序,球形或半球形,下垂,基部有線形小苞葉,在莖的分枝上排成總狀,復(fù)總狀或近似穗狀花序;總苞片3-4層,外層苞片背面被灰白色短柔毛,中肋綠色,邊緣狹膜質(zhì),中、內(nèi)層苞片卵形或?qū)捖研,中層背面微有短柔毛,邊緣寬膜質(zhì),內(nèi)層背面無毛,膜質(zhì);花序托。淮苹6-10朵,花冠狹管狀,檐部具2裂齒,花柱先端2叉,外彎;兩性花13-20朵,花冠管狀,花藥上端附屬物尖,花柱先端2叉,叉端截形。瘦果長圓形或倒卵狀橢圓形。花、果期8-11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4000m以下的山坡、草地、灌叢、林緣等處。 資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甘肅、清海、新疆、湖北、廣西等地。
【性味】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除蒸。主瘟疫發(fā)熱;勞熱骨蒸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10g。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