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甲香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唐本草》
【拼音名】Jiǎ Xiānɡ
【別名】水云母、海月、催生子(《中藥志》)。
【來源】為蠑螺科動物蠑螺或其近緣動物的掩厴。
【原形態(tài)】 蠑螺,又名:流螺(《本草圖經(jīng)》)。 螺殼大而結(jié)實,殼高約9厘米,寬約8厘米。螺層約5~6層,縫合線明顯,殼頂較高,體螺層較膨圓,各層寬度增加均勻。殼面有發(fā)達(dá)的螺肋,肋間尚具有細(xì)肋,生長紋粗糙而密,呈鱗片狀。體螺層上一般具有2列強(qiáng)大的半管狀棘,每列約10~11個。殼面灰青色,殼基部膨脹,螺肋生長紋和顏色與殼面類同。殼口大,圓形,內(nèi)具真珠樣光澤,外唇簡單,內(nèi)唇下方擴(kuò)展并加厚。無臍。厴石灰質(zhì),重厚,外面灰綠色和灰黃色,具密集的小粒狀突起,中央偏內(nèi)下方有一旋渦狀雕刻;內(nèi)面稍平,有螺紋4條,核略偏下方。體柔軟,觸角細(xì)長;足甚發(fā)達(dá)。
【生境分布】生活于低潮線附近的巖石質(zhì)海底。分布浙江以南沿海區(qū)。產(chǎn)廣東、福建等沿海地區(qū)。
【性狀】為圓形的片狀物,直徑1~4厘米,厚0.2~1厘米。內(nèi)面略平坦,顯螺旋紋,有時附有棕色薄膜狀物質(zhì);外面隆起,有顯著或不顯著的螺旋狀隆脊,凹陷處密被小點狀突起。質(zhì)堅硬而重,斷面不平滑。氣微,味咸。
【炮制】 ①《雷公炮炙論》:凡使(甲香)須用生茅香、皂角二味煮半日,卻漉出,于石臼中搗,用馬尾篩篩過用之。 ②《經(jīng)驗方》:甲香修制法,不限多少,先用黃土泥水煮一日,以溫水浴過,次用米泔或灰汁煮一日,依前浴過后用蜜酒煮一日,又浴過,煿干任用。
【性味】《唐本草》:味咸,平,無毒。
【功能主治】 治脘腹痛,痢疾,淋病,痔瘺,疥癬。 ①《唐本草》:主心腹?jié)M痛,氣急,止痢,下淋。 ②《本草拾遺》:主甲疽,瘺瘡,蛇蝎蜂螫,疥癬,頭瘡,嚵瘡。 ③《海藥本草》:和氣清神,主腸風(fēng)痿痔。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3錢。外用:煅存性研末撒。
【備注】本品在廣東、廣西、四川、甘肅、陜西、吉林、遼寧,黑龍江、內(nèi)蒙古、湖北、湖南、江西、山西以及天律、武漢等地均作云母用。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