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蒺藜苗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綱目》
【拼音名】Jí Lí Miáo
【別名】蒺藜蔓(《千金翼方》)
【來源】為蒺藜科植物蒺藜的莖葉。
【化學成份】詳蒺藜根條。
【藥理作用】全草或果實在印度用作利尿劑。生長在非洲者對羊有毒。
【歸經(jīng)】《本草經(jīng)疏》:入肝。
【功能主治】 治癰腫,疥癬,風癢,鼻塞。 ①《別錄》:主風癢,可煮以浴。 ②《綱目》:煮湯,洗疥癬風瘡作癢。
【附方】 ①治鼻塞多年,不聞香臭,水出不止:蒺藜苗二握。以水-大盞,煮取半盞,仰臥,先滿口含飯,以汁一合,灌人鼻中,不通再灌之,大嚏。(《圣惠方》灌鼻蒺藜汁) ②治癰腫:蒺藜蔓(凈洗)三寸截之,取得一升。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去滓,納銅器中,煮取一升,納小器中,煎如稠糖,取涂瘡腫上。(《千金翼方》) ③治蠼螋尿瘡:熟搗蒺藜葉,以水和涂,燥復易之。(《千金方》)
【臨床應用】 ①治療慢性氣管炎 取刺蒺藜全草(每人每日1兩),洗凈、切碎,水浸24小時。制成糖漿。日服2次,每次10毫升(相當于生藥半兩)。或用乙醇沉淀制成蜜丸,每次2丸(相當生藥1兩),每日2次,10天為一療程。147例用刺蒺藜糖漿的近期有效率為85.04%,其中顯效率為28.58%;7例用蜜丸,僅1例好轉(zhuǎn),6例無效。 ②內(nèi)服白蒺藜可引起猩紅熱樣藥疹 曾有1例白癜風患者,服白蒺藜2錢后1小時許,即感全身皮膚有扎刺感,隨后發(fā)現(xiàn)有針頭大紅色疹點,壓之退色,繼之皮膚普遍潮紅;翌晨略覺輕快,遂又服2錢,數(shù)分鐘后,上述癥狀迅速加劇,并有皮膚瘙癢,心煩不安等癥。當即停藥,大量飲水,給抗過敏治療而愈。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