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莙荙子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
【拼音名】Jūn Dá Zǐ
【別名】菾菜子
【來源】 藥材基源:為藜科植物厚皮菜和菾菜的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Beta vularis L.Var. cicla L.2. Beta vulgaris L.Var.Cruenta Alef. 采收和儲藏:夏季果實成熟時收集種子,曬干。
【原形態(tài)】 1.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無毛,高30-100cm。根不肥大,有分枝。莖至開花時抽出。葉互生;有長柄;基生葉卵形或長圓狀卵形,長可達30-40cm,先端鈍,基部楔形或心形,邊緣波浪形;莖生葉菱形、卵形,較小,最頂端的變?yōu)榫形苞片;葉片肉質(zhì)光滑,綠色;ㄐ,兩性,無柄,單生或2-3朵聚生,為一長而柔軟、展開的圓錐花序;花被片5,塞部與子房結(jié)合,果時包覆果實,變硬革質(zhì);雄蕊5,生于肥厚的花盤上。種子橫生,圓形或腎形,種皮紅褐色,光亮;ㄆ5-6月,果期7月。 2.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60-120cm。根肉質(zhì),肥厚,圓錐形或紡錘形,外皮紫紅色或黃白色。莖直立,有溝紋,光亮。基生葉有長柄,葉片長圓形,長20-30cm,寬12-18cm,全緣而呈波狀,葉面皺縮不平,略有光澤;下面有粗壯凸出的葉脈,先端鈍,基部楔形,截形或略呈心形;莖生葉較小,卵形或披外狀長圓形,先端漸尖,基部漸狹;ㄐ驁A錐狀;花小,黃綠色,通常2個或數(shù)個聚生;花被5裂,裂片背部有棱,基部與子房結(jié)合,果期變硬,包覆果實;雄蕊5,生于肥厚的花盤上;子房藏于花盤內(nèi),柱頭3枚。胞果聚生,球狀,褐色。種子扁平,雙凸鏡狀,種皮革質(zhì),紅褐色,光亮。花期5-6月,果期7月。 3.形態(tài)與(艸忝)菜基本相似,但根為紡錘形,肥厚,外皮白色,富含糖分。
【生境分布】 1.我國南北方及西北地區(qū)多有栽培,以南方栽培為主。葉供蔬菜用。 2.我國普遍栽培,以東北、內(nèi)蒙古栽培較多。 3.我國各地均有栽培,但以北方栽培面積最大。
【性味】甘;苦;性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主小兒發(fā)熱;痔瘺下血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6-9g;或研末。外用:適量,醋浸涂擦。
【附方】治痔下血:莙荙子、蕓薹子、荊芥子、芫荽子、萵苣子、蔓菁子、蘿卜子、蔥子等分。以大鯽魚一個,去鱗腸,裝藥在內(nèi),縫合,入銀石器內(nèi),上下用火煉熟,放冷為末。每服二錢,米飲下,日二服。(《綱目》)
【各家論述】孟詵:煮半生,搗取汁含,治小兒熱。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