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黑石珠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拼音名】Hēi Shí Zhū
【別名】三顆針、刺黃連、雞腳刺、刺黃芩、刺黃檗
【來(lái)源】 藥材基源:為小檗科植物深黑小黑檗的根或莖。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Berberis atrocarpa Schneid. 采收和儲(chǔ)藏:四季均可采收,除去雜質(zhì)根去須根,莖去葉,洗凈,曬干。
【原形態(tài)】深黑小檗,常綠灌木,高可達(dá)2m。小枝圓柱形,還黃色,刺3分叉,長(zhǎng)1-4cm。葉3-4片簇生,革質(zhì);葉片長(zhǎng)圓形或長(zhǎng)橢圓狀披針形,長(zhǎng)3-8cm,寬1-2cm,先端短尖,有小尖刺,基部楔形,邊緣具針?shù)忼X,通常在20枚以下,上面綠色,下面黃綠色,葉脈不顯;2-9朵簇生,花梗長(zhǎng)4-15mm,花黃色,直徑1-1.5cm;雄蕊6,花藥瓣裂;子房上位,具短花柱。漿果短卵圓形,長(zhǎng)5mm,深黑色,無(wú)粉或稍被粉;ㄆ5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野荒坡灌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四川、貴州、云南。
【化學(xué)成份】根含小檗堿(berberine)。
【性味】味苦;性寒
【歸經(jīng)】肝;大腸經(jīng)
【功能主治】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主濕熱泄瀉;痢疾;黃疸;目赤腫痛;外傷感染
【用法用量】?jī)?nèi)服:煎湯,10-15g;或泡酒。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或泡酒擦;或磨水點(diǎn)眼角。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