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黃裙竹蓀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拼音名】Huánɡ Qún Zhú Sūn
【別名】雜色竹蓀、網(wǎng)紗菇
【來源】 藥材基源:為鬼筆科真菌黃裙竹蓀的子實體。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ictyophora muclticolor Berk.et Br.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tài)】子實體高6-16.5m。菌蓋鐘形,高2.2-2.8cm,寬1.9-2.2cm。有顯著的網(wǎng)絡狀凹穴,橘黃色,內(nèi)有暗青褐色,粘性孢體,頂端平,中部具穿孔。菌裙檸檬黃色至橘黃色,長6.5-7.5cm,直徑2-5cm,網(wǎng)眼多角形。菌柄近白色或淡橙黃色,海綿狀,中空,粗1.6-2.3cm。菌托帶淡紫色,(2.5-4)cm×(2-3.5)cm。孢子橢圓形,(3.5-4.5)μm×(1.5-2)μm。壁光滑,透明。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竹林下或闊葉混交林下。夏、秋季單生或群生。 資源分布:分布于江蘇、安徽、福建、臺灣、湖南、廣東、貴州、云南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 子實體長條形,長6-16.5cm,表面黃白色至橘黃色。菌蓋鐘形,長2.2-2.8cm,寬1.9-2.2cm,橘黃色,有顯著的網(wǎng)格狀凹穴,頂端平,中央具穿孔。菌裙長6.5-7.5cm,直徑2-5cm,橘黃色,網(wǎng)眼多角形。菌柄黃白色,或淡橘黃色,海綿狀,中空,粗1.6-2.3cm。菌托淡紫色。質(zhì)柔韌。氣香,味淡;有毒。
【功能主治】燥濕殺蟲。主足癬濕爛;瘙癢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浸酒涂。
【注意】本品有毒,不可內(nèi)服。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