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黃大豆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寧原《食鑒本草》
【拼音名】Huánɡ Dà Dòu
【別名】黃豆(《日用本草》)。
【來源】為豆科植物大豆的種皮黃色的種子。
【原形態(tài)】形態(tài)詳黑大豆條。
【化學(xué)成份】參見黑大豆條。
【性味】 甘,平。 ①《日用本草》:味甘,溫;蛟,寒。 ②《綱目》:生溫,炒熱,微毒。 ③《本草匯言》:味甘,氣平,無毒。
【歸經(jīng)】 入脾、大腸經(jīng)。 ①《本草求真》:入脾。 ②《本草再新》:入心、脾二經(jīng)。 ③《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陰、陽明經(jīng)。
【功能主治】 健脾寬中,潤燥消水。治疳積瀉痢,腹脹鼠疫,妊娠中毒,瘡癰腫毒,外傷出血。 ①《日用本草》:寬中下氣,利大腸,消水脹。治腫毒。 ②《本草匯言》:煮汁飲,能潤脾燥,故消積痢。 ③《本經(jīng)逢原》:誤食毒物,黃大豆生搗研水灌吐之;諸菌毒不得吐者,濃煎汁飲之。又試內(nèi)癰及臭毒腹痛,并與生黃豆嚼,甜而不惡心者,為上部有癰膿,及臭毒發(fā)痧之真候。 ④《貴州民間方藥集》:用于催乳;研成末外敷,可止刀傷出血,及拔疔毒。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3兩;或研末。外用:搗敷或炒焦研末調(diào)敷。
【注意】《綱目》:多食塞氣、生痰、動嗽,令人身重,發(fā)面黃瘡疥。
【附方】 ①治單純性消化不良:黃豆一斤,血藤十斤。將血藤煮取汁,濃縮前把磨好的豆?jié){倒進血藤汁中煮沸二十分鐘,過濾去渣,濃液烘干研粉備用。小兒每次0.5~1.0克,日服四次。(廣西《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處方集》) ②治痘后生瘡:黃豆燒研末,香油調(diào)涂。(《綱目》) ③治諸擁瘡:黃豆,浸胖搗涂。(《隨息居飲食譜》)
【各家論述】《本草求真》:黃大豆,按書既言味甘,服多塑氣,生痰動嗽。又曰寬中下氣,利大腸,消水脹腫毒,其理似屬兩歧。詎知書言甘壅而滯,是即炒熟而氣不泄之意也;書言寬中下氣利腸,是即生冷未炒之意也。凡物生則疏泄,熟則壅滯,大豆其味雖甘,其性雖溫,然生則水氣未泄,服之多有疏泄之害,故豆須分生熟,而治則有補瀉之別耳。用補則須假以炒熟,然必少食則宜,若使多服不節(jié),則必見有生痰塑氣動嗽之弊矣。
【臨床應(yīng)用】 ①治療下腿潰瘍 取黃豆適量,以溫水充分洗滌,除去雜質(zhì),加水煮至半熟,再攪拌以除去外表薄皮,然后將豆取出搗成泥狀,加入適量之防腐劑。用時先將潰瘍清拭干凈,把黃豆泥涂在厚的紗布上敷患處,每日換藥1次。曾治4例(病程1年半~12年),均獲痊愈。此外,對發(fā)生于外傷或凍傷后之嚴(yán)重糜爛,使用本法治療,亦能收到效果。 ②治療尋常疣 用黃豆發(fā)芽,清水煮熱,連湯淡食,每日3餐,吃飽為止,連食3天為一療程。治療期間不吃其他任何糧食及油類。第4天起改為普通飲食,并可繼續(xù)以豆芽佐餐。治療4例,全部治愈,未見復(fù)發(fā)。 ③治療急性妊娠中毒癥 對92例先兆子痼及子癇患者采用豆?jié){飲食,即每日給純黃豆制的豆?jié){(黃豆與水之比為1:8)2000毫升,加糖4市兩,分6次進食,仍可自由飲水。一般持續(xù)2~4天,改用無鹽普食。豆?jié){飲食的第2天開始,可酌給水果或藕粉,以緩解饑餓感。對照組41例,給無鹽普食,其他治療措施(避免聲光刺激,給鎮(zhèn)靜劑及鎮(zhèn)痙劑),兩組均相同。結(jié)果豆?jié){飲食組的水腫消退、血壓下降至正常水平的時間,均較對照明組為快;豆?jié){飲食組的死亡率為零,對照組為2.43%。認(rèn)為豆?jié){飲食含鈣低,含鹽少,含維生素B1及煙酸較多,進食的水分又較多,故有降低血壓及利尿的作用。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