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貴州獐牙菜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拼音名】Guì Zhōu Zhānɡ Yá Cài
【別名】四棱草、龍膽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龍膽科植物貴州獐牙菜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wertia kouitchensis Franch.[S.tetragona auct.nonC.B.Clarke]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洗凈,曬干。
【原形態(tài)】一年生草本,高30-60cm。主根明顯。莖直立,較纖細(xì),四棱形,棱上具窄翅,分枝多,開展。葉對生;無柄或幾無柄至有短柄;葉片披針形,長2-3m或達(dá)5cm,寬達(dá)1.5m,兩端漸狹;葉脈1-3條,下面明顯突起。圓錐狀聚傘花序,具多花,開展;花梗直立,四棱形,長1-2cm,果時伸長可達(dá)6.5cm;花多4數(shù),僅枝上側(cè)花有5數(shù),直徑達(dá)1cm;花要綠色,葉狀,裂片線狀披針形;花冠黃白色、黃綠色,裂片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6-12mm,具長尖頭,莖部有2個腺窩,腺窩狹橢圓形,溝狀,邊緣有疏毛狀流蘇;雄蕊4-5,花絲線形,長達(dá)8mm,花藥藍(lán)色;于房無柄,卵狀披針形,花柱短,不明顯,柱頭2裂。蒴果卵形,長1-1.3cm。種子多數(shù),黃褐色,圓球形,長約8mm,表面近光滑。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750-1600m的河邊、草坡、荒地及路旁。 資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陜西、甘肅、湖北等地。
【性味】苦;性涼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利濕。主小兒發(fā)熱;口苦潮熱;濕熱黃疽;咽喉腫痛;消化不良;胃炎;口瘡;牙痛;火眼;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5-10g。外用:適量,搗爛外敷。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