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狗娃花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始載于《拉漢種子植物名稱》。
【拼音名】Gǒu Wá Huā
【英文名】root of Hispid Heteropappus
【別名】狗哇花、斬龍戟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狗娃花的根。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Heteropappus hispidus (Thunb.) Less. [Aster hispidus Thunb.] 采收和儲(chǔ)藏:夏、秋季采挖,洗凈,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tài)】狗娃花 一或二年生草本,高30-50cm,有時(shí)達(dá)150cm。主根紡錘形。莖單生或數(shù)個(gè)叢生,多少被粗毛。葉互生;下部葉有長柄,倒卵形,長4-13cm,寬0.5-1.5cm,先端鈍或圓形,基部漸狹,全緣或有疏齒,兩面被疏毛或無毛,質(zhì)。恢胁咳~長圓狀披針形或條形,較小,常全緣;上部葉小,條形。頭狀花序,徑3-5cm,單生于枝端而排成傘房狀;總苞半球形,長7-10mm,徑10-20mm;總苞片2層,近等長,內(nèi)層邊緣膜質(zhì),具粗毛,常有腺點(diǎn);舌狀花約30多個(gè),管部長約2mm,舌片淺紅色或白色,條狀長圓形,長12-20mm,寬2.5-4mm05-6-21管狀花有5裂片,其中1裂片較長。瘦果倒卵形,扁,長2.5-3mm,寬約1.5mm,有細(xì)邊肋,被密毛;冠毛在舌狀花極短,白色,膜片狀,或部分帶紅色,糙毛狀;在管狀花糙毛狀,初白色,后帶紅色,與花冠近等長;ㄆ7-9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荒地、路旁、林緣木求魚及草地。 資源分布:廣泛分于我國東北、華北及西北等地,赤見于安徽、浙江、江西、臺(tái)灣、湖北及四川等地。
【性味】味苦;性涼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腫。主瘡腫;蛇咬傷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有解毒消腫的功能。用于瘡腫、蛇咬傷。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