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肥皂莢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
【拼音名】Féi Zào Jiá
【英文名】Fruit of Chinese Coffeetree
【別名】肉皂莢、肉皂角、肥豬子、獨兒粑皂角。
【來源】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肥皂莢的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Gymnocladus chinensis Baill. 采收和儲藏:10月采收,陰干。
【原形態(tài)】肥皂莢 喬木,高5-12m,無刺。二回羽狀復(fù)葉,具羽片6-10;小葉20-24枚,矩圓形至長圓形,長1.5-4cm,寬1-1.5cm,先端圓或微缺,基部略呈斜圓形,兩面密被短柔毛?偁罨ㄐ蝽斏,花雜性,白色或帶紫色;花西風(fēng)下垂;花萼長5-6mm,有10脈,密被短柔毛,裂片5,披針形;花瓣5,較萼略長;雄蕊10,5長5短;子房長橢圓形,無毛,無子房柄。莢果長橢圓形,長7-12cm,寬3-4cm,扁或肥厚,具種子2-4顆;ㄆ4-5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00-1500m的山坡雜木林中、巖邊或村旁。 資源分布:分布于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四川、貴州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 莢果長橢圓形,長7-12cm,寬3-4cm,先端有短喙,扁平或肥厚,外表紫棕色,光滑無毛,內(nèi)有種子2-4。種子近球形,稍扁,黑色,直徑約2cm。氣辛,味辛辣。以肥厚飽滿者為佳。
【化學(xué)成份】果實含肥皂莢皂甙(gymnocladus saponin)A、B、C、D、D1、E、F1、G,及兩種單萜甙(6S)-2-反-6-a-L-吡喃阿拉伯糖;-2,6-二甲基-2,7-辛二烯酸[(6S)-2-trans-6-a-L-arabinopyranosyloxy-2,6-dimethyl-2,7-octadienoic acid]和(6S)-2-反-2,6-二甲基-6-[3-O-(β-D-吡喃葡萄糖基)-4-O(2-甲基丁;-a-L吡喃阿位伯糖;鵠-2,7-辛二烯酸{(6S)-2-trans-2,6-dimethyl-6-[3-O-(β-D-glucopyranosyl)-4-O(2-methylbutyroyl)-a-L-arabinopyranosyloxy]-2,7-octadienoic acid}。
【性味】辛;溫
【歸經(jīng)】肺;大腸經(jīng)
【功能主治】滌痰除垢;解毒殺蟲。主咳嗽痰壅;風(fēng)濕腫痛;痢疾;腸風(fēng);便毒;疥癬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搗敷、研末撒或調(diào)涂。
【注意】《本草匯言》:胃弱少食、不食之疾,忌用之。
【各家論述】 1.《本草經(jīng)疏》:凡腸胃有垢膩穢惡之氣,郁于中則外生瘰疬惡瘡腫毒;泄于外則為腸風(fēng),下痢膿血。肥皂莢專能蕩滌垢膩,宣通穢積,腸胃潔凈則諸證自除也。 2.《本經(jīng)逢原》:肥皂莢,除頑痰垢膩,不減二皂(牙皂、長皂)。癡病勝金丹用之,亦取涌發(fā),不使砒性留于腸胃之意。 3.《本草綱目》:去風(fēng)濕,下痢,便血,瘡、癬、腫毒。 4.《中國藥植圖鑒》:祛痰。治咳嗽痰塞。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