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峨?yún)?/h1>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出自《峨嵋藥植》
【拼音名】é Shēn
【英文名】Root of Woodland Beakchervil
【別名】田七、金山田七、土白芷、廣三七、胡蘿卜七、南田七、水田七、土當歸、土田七
【來源】 藥材基源:為傘形科植物峨?yún)⒌母?br>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nthriscus sylvestris (L.) Hoffm.[Chaerophyllum syluestre L.] 采收和儲藏:栽后2-3年收獲,在春、秋季挖取根,剪去須尾,刮去外皮,用沸燙后,曬干,或微火炕干。
【原形態(tài)】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達1.5m。直根粗大。莖粗壯,多分枝,近無毛或下部有細柔毛;~有長柄,柄長5-20cm,基部有闊鞘;葉片輪子廓呈卵形,二回羽狀分裂,長10-30cm,一回羽片有長柄,卵形至寬卵形,有二回羽片3-4對,二回羽片有短柄,輪廓卵狀披針形,羽狀全裂或深裂,末回裂片卵形或橢圓狀卵形,有粗鋸狀披針形,羽狀全裂或深裂,末回裂片卵形或橢圓狀卵形,有粗鋸齒,長1-3cm,寬0.5-1.5cm,背面疏生柔毛;莖上部葉2.5-8cm,傘輻4-15;小總苞片5-8,卵形至披針形,先端尖銳,反折;花白色,通常帶綠或黃色;花柱較花柱基長2倍。果實長圓形至線狀長圓形,長5-10mm,寬1-1.5mm,光滑或疏生小瘤點,先端漸狹成喙狀,合生面明顯收縮,果柄頂端常有五環(huán)白色小剛毛,分生果橫剖面近圓形,油管不明顯,胚乳有深槽;ā⒐4-5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從低山丘陵至海拔4500m的高山山坡林下或路旁,以及山谷溪 邊石縫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遼寧、河南、湖北、湖南、四川、云南等地。
【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高寒潮濕的環(huán)境,抗寒力強。宜選擇中山或高山陰處和半陰處栽培,土壤以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質、肥沃疏松的夾沙土中生長最好。 栽培技術 用種子和分株繁殖。種子繁殖:8-9月采收成熟種子,陰干,直播,秋播9-10月,春播3-4月進行,秋播出苗快,發(fā)芽率高,按行窩距各約27cm開穴,每1hm2用種7.5-11.25kg,種子與人畜糞水、草木灰抖勻后點播,再蓋火灰一把。分株繁殖:收獲時選小苗于未萌芽前栽植,每穴栽苗3-4株,栽后施土雜肥。 田間管理 無論直播或分株栽種,每年4、6、10月中耕除草時結合施肥,一般籬人畜糞水,最后1次圈肥或草木灰,施后蓋土越冬。
【性狀】 性狀鑒別 根呈圓錐形,略彎曲,多分叉,下部漸細,半透明,長3-12cm,中部粗1-1.5cm。外表黃棕色或灰褐色,有不規(guī)則的縱皺紋,上部有細密環(huán)境紋,可見突起的橫長皮孔,有的側面有疔疤。質堅實,沉重,斷面黃色棕色,角質樣。氣微,味策辛,微麻。 顯微鑒別 根橫切面:可見殘留木栓層由數(shù)列木栓細胞組成,皮層寬,有多數(shù)油管分布。形成層環(huán)明顯。木質部導管多單列,放射狀排列。射線寬廣。部分根中心有裂隙。 粉末特征:淡灰棕色。①導管為網(wǎng)紋、梯紋及環(huán)紋,直徑10-45μm,壁木化。②油管多已破碎,可見油管碎塊;圍繞油管的上皮細胞呈扁長形,壁薄,在其附近可見油滴。③木栓組織碎片細胞多角形,壁淡棕色。④皮層纖維少數(shù),多單個散在,或成斷節(jié),直徑15-20μm,壁不甚厚,木化。
【化學成份】根含峨?yún)弱ィ╝nthricin),異峨?yún)弱ィ╥soan-thricin),2-(3,4,5,-trimethoxybenzyl)-3-(3,4-methylene-dioxybenzyl)butyro lactone],深黃水芹酮(crocatone),(Z)-2-當歸酰氧基甲基-2-丁烯酸[(Z)-2-angeloyolxymethyl-2-butenoic acid],O-[(Z)-2-當歸酰氧基甲基-2-丁烯;鵠-3-甲氧基-4,5-亞甲二氧基肉桂醇
【炮制】以水浸濕,悶潤4小時,切碎曬干。
【性味】味甘;辛;性溫;胃;肺經(jīng)
【功能主治】益氣健脾;活血止痛。主脾虛腹脹,乏力食少,肺虛咳嗽;體虛自汗;老人夜尿頻數(shù);氣虛水腫;勞傷腰痛;頭痛;痛經(jīng);跌打瘀腫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或泡酒。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注意】《四川中藥志》:凡邪實而正氣未虛者忌用。
【各家論述】 1.《四川中藥志》:補中益氣。治脾虛食脹,四肢乏力,肺虛咳喘,老人夜尿,并消水腫。 2.《浙江中藥資源名錄》:治胃病,通氣。 3. 治跌打傷吐血。(四川)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