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地膽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本經(jīng)》
【拼音名】Dì Dǎn
【別名】蚖青(《本經(jīng)》),杜龍、青虹(《吳普本草》),蛇要,青蟊、青蠵(《廣雅》)。
【來源】為芫青科昆蟲地膽的干燥全蟲。 夏、秋捕捉,用沸水燙死,曬干。
【原形態(tài)】 體細長,長約1.8厘米。藍黑色,有光澤。頭部有稀疏的刻點,額前端有復眼1對。觸角11節(jié),雄蟲的觸角中央甚膨大。前胸背細,略呈圓柱形,中央束狹,有稀疏的小刻點。鞘翅短,柔軟,藍色,翅端尖細,不達尾端,翅面多直皺。足3對。具2爪。 成蟲常棲于草叢中。幼蟲形長,有尾毛2條,足3對,成長后則無足而呈蛆狀,棲于樹皮下。
【炮制】 同米炒,至米焦黃為度,取出,去米,除去翅、足用。
【性味】 辛,寒,有毒。 ①《本經(jīng)》:味辛,寒。 ②《別錄》:有毒。 ③《本經(jīng)逢原》:辛,溫,有毒。
【功能主治】 攻毒,逐瘀。外用治惡瘡,鼻息肉;內(nèi)服治瘰疬。 ①《本經(jīng)》:主寒熱,鼠瘺,惡瘡死肌,破癥瘕,墮胎。 ②《別錄》:蝕瘡中惡肉、鼻中息肉,散結(jié)氣石淋,去子,服一刀圭即下。 ③《藥性論》:能宣出瘰疬根從小便出,上亦吐之;治鼻齆。 ④《綱目》:治疝積疼痛,余功同斑蝥。
【用法用量】外用:研末敷貼、發(fā)泡或酒煮汁涂。內(nèi)服:研末入丸、散。
【注意】 有劇毒,內(nèi)服宜慎;體虛及孕婦忌服。
【附方】 ①治鼻中息肉腫大,氣息閉塞不通:生地膽十枚。細辛半分(末),白芷半分(末)。上以地膽壓去汁,和藥末,以涂于息肉之上,取消為度。亦單以地膽汁于竹簡中盛,當上灌之。無生者,即酒煮汁用之。(《圣惠方》) ②治瘰疬成瘡有膿:地膽(去頭、足、翅,糯米炒,令米黃)、斑貓(去頭、足、翅,糯米炒,令米黃)、牛黃(別研)各一分,芫青十枚(糯米炒,令米黃,去頭、翅、足),生大豆黃三十枚。上五味,搗羅四味為末,入牛黃再研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丸,空心茶下。(《圣濟總錄》地膽丸) ③治小腸氣痛:地膽(去翅、足、頭,微炒)、朱砂各半兩,滑石一兩。為末,用苦杖酒食前調(diào)服二錢。(《宣明論方》)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