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苞甲跖草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拼音名】Dà Bāo Jiǎ Zhí Cǎo
【別名】七節(jié)風(fēng)、竹葉菜、
【來源】 藥材基源:為鴨跖草科植物大苞鴨跖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 采收和儲(chǔ)藏:夏、秋季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tài)】大苞鴨跖草,多年生直立粗壯草本,高約80cm。不分枝或上部分枝,幼枝一側(cè)被1條棕色柔毛,后變?yōu)闊o毛。葉互生;葉片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10-16cm,寬2-4.5cm,先端長漸尖,基部漸狹兩面被疏柔毛或短剛毛;葉鞘寬大,長2.5-3cm,寬0.8-1.5cm,邊緣密被棕色長睫毛?偘瑪(shù)個(gè)在莖頂集成頭狀,下緣合生成扁的漏斗狀,長約2cm;聚傘花序有花3-7,具短梗;萼片3,膜質(zhì),披針形,長約5mm;花瓣3,藍(lán)色,薄膜質(zhì),匙形或倒卵圓形,長5-8mm,寬約4mm,內(nèi)面2片具爪;雄蕊6,發(fā)育雄蕊3,花絲無毛;子房近橢圓形,3室。蒴果倒卵狀三棱形,長約4mm,3瓣裂,每室有1顆種子。種子橢圓形;ㄆ6-8月,果期9-12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一海拔(110-)1000-2000(-2700)m的溪邊、山谷及山坡林下陰濕處。 資源分布:分布于江西、福建、臺(tái)灣、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西藏等地。
【性味】味甘,性寒
【功能主治】利水消腫;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主水腫;腳氣;小便不利;熱淋尿血;鼻衄;血崩;痢疾;咽喉腫痛;丹毒;癰腫瘡毒;蛇蟲咬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0g,鮮品30-45g;或搗汁含咽。外用:適量,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