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蠶豆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救荒本草》
【拼音名】Cán Dòu
【別名】佛豆(《益部方物略記》),胡豆(《綱目》),南豆(《蒙化府志》),馬齒豆(《臺灣植物名錄》),豎豆、仙豆、寒豆、灣豆,羅泛豆(《中國藥植志》),夏豆(《上海常用中草藥》)。
【來源】為豆科植物蠶豆的種子。夏季豆莢成熟呈黑褐色時拔取全株,曬干,打下種子,揚凈后再曬干。
【原形態(tài)】一年生草本,全體無毛,高30~180厘米。莖直立,不分枝,方形,中空,表面有縱條紋。雙數(shù)羽狀復葉互生,葉柄基部兩側具大而陰顯的半箭頭狀托葉,先端尖,邊緣白色膜質(zhì),具疏鋸齒,基部下沿呈尖耳狀;小葉2~6個,橢圓形或廣橢圓形乃至矩形,長5~8厘米,闊2.5~4厘米,先端圓形,具細尖,全緣,基部楔形;頂端小葉中央有很不發(fā)達的狹線形卷須;1至數(shù)朵,腋生于極短的總花梗上;萼鐘狀,無毛,長約1厘米,先端5裂,裂片狹披針形,上面2裂片稍短;花冠蝶形,旗瓣白色,有淡紫色脈紋,倒卵形,長約3.5厘米,先端圓而有一短尖頭,基部漸狹;翼瓣邊緣白色,中央有黑或紫色大斑,橢圓形,長約1.8厘米,頂端圓形,基部作耳狀三角形,一側有爪;龍骨瓣白綠色,三角狀半圓形而作掌合狀,長約5毫米,基部耳狀,一側亦有爪;雄蕊10,2體;雌蕊1,子房無毛、無柄,花柱細,頂端背部有一叢白色1C毛。莢果長圓形,稍扁,大而肥厚,長5~10厘米,闊約2厘米。種子矩圓形而扁;ㄆ3~5月。
【生境分布】通常栽培于田中或田岸旁。全國大部分地區(qū)有栽植。
【化學成份】種子含巢菜堿甙0.5%,蛋白質(zhì)28.1~28.9%,及磷脂、膽堿、哌啶酸-2,尚含植物凝集素。巢菜堿甙是6-磷酸葡萄糖的競爭性抑制物,為引起蠶豆黃病發(fā)作的原因之一。
【藥理作用】 極少數(shù)人(男小孩較多)在食入蠶豆或吸入其花粉后,可發(fā)生急性溶血性貧血,癥狀有血色素尿、休克、乏力、眩暈,胃腸紊亂及尿膽素的排泄增加;更重者有蒼白、黃疸、嘔吐、腰痛、衰弱。一般吃生蠶豆后5~24小時后即發(fā)生,但有時食炒熱的也可發(fā)生。如系吸入其花粉,則發(fā)作更快。發(fā)生蠶豆黃病的原因,是少數(shù)人有一種先天性的生化缺陷,即其血細胞中缺乏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因而其還原型的谷胱甘肽含量也很低,在巢菜堿甙侵入后,可發(fā)生血細胞溶解。將巢菜堿甙混于食物中(1%)飼喂大鼠或小雞可抑制其自然生長。有人還認為,除巢菜堿甙外,蠶豆中還有其他因子也能引起類似的溶血作用。 根含5羥-尿嘧啶,為一種代謝拮抗劑,并含有2,6-二胺嘌呤,可抑制乳酸桿菌,此種抑制可被腺甙所翻轉(zhuǎn);上述物質(zhì)可使骨髓耗竭,并傷害犬及大鼠結腸、空腸的上皮細胞,是-種致癌物質(zhì)。DAP之作用并非通過戊糖核酸,而是由于干擾了腺甙、胍的基本代謝功能所致。
【性味】 甘,平。 ①《綱目》:甘微辛,平,無毒。 ②姚可成《食物本草》:味甘咸辛,平,無毒。
【歸經(jīng)】 入脾、胃經(jīng)。 ①《本草求真》:入脾、胃。 ②《本草再新》:心、脾二經(jīng)。 ③《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陰、陽明經(jīng)。
【功能主治】 健脾,利濕。治膈食,水腫。 ①汪穎《食物本草》:快胃,和臟腑。 ②《本草從新》:補中益氣,澀精,實腸。 ③《湖南藥物志》:健脾,止血,利尿。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或研末。外用:搗敷。
【注意】《本經(jīng)逢原》:性滯,中氣虛者食之,令人腹脹。
【附方】 ①治膈食:蠶豆磨粉,紅糖凋食。(《指南方》) ②治水脹,利水消腫:蟲胡豆一至八兩。燉黃牛肉服。不可與菠菜同用。(《民間常用草藥匯編》) ③治水腫:蠶豆二兩,冬瓜皮二兩,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④治禿瘡:鮮蠶豆搗如泥,涂瘡上,于即換之。如無鮮者,用干豆以水泡胖,搗敷亦效。(《秘方集驗》)
【摘錄】《*辭典》 |
|
|
|
|
|
|